家里添個兒媳,就像給日子加了把新鑰匙。
能不能打開一家人和和美美那扇門,全看這鑰匙合不合鎖。
有人覺得,兒媳合格不合格,就看會不會干活、嘴甜不甜,可我瞧著不是這么回事。
街坊鄰里那些處得像親母女的,未必是兒媳天天圍著灶臺轉(zhuǎn)。
反倒是那些懂得分寸、揣著真心的,總能把家里的關系捋得順順當當。
就像李思思說的:“家庭里的溫暖,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懂得換位思考的默契。”
老話也講“家和萬事興”,這“和”字里頭,藏著多少兒媳的心思和智慧啊。
一個合格的兒媳,不用刻意討好誰。
做好這三件事,大家心里都亮堂。
一、把“尊重”放在前頭,不擺臉色不挑刺,對老人有敬畏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長輩才能立得住
《孝經(jīng)》里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對公婆的尊重,不是裝出來的客氣,是打心底里的“敬”。
我表姐嫁過去十年,從沒跟婆婆紅過臉。
婆婆愛嘮叨,她就笑著聽,偶爾插句嘴順著說;婆婆做的菜偏咸,她就多扒口飯,說“媽做的菜有家里的味兒”。
有回婆婆誤會她亂花錢,她沒急著辯解。
等晚上跟姐夫說清楚,第二天姐夫跟婆婆一解釋,事兒就過去了。
她常說:“老人年紀大了,圖的就是個順心,讓她三分又何妨?”
反觀有的兒媳,進門就覺得婆婆這不對那不好。
婆婆問句啥就嫌煩,給她留的飯菜不合口就皺眉。
時間長了,婆婆心里能不堵得慌?老話講“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把尊重遞過去,老人自然也會把疼惜還回來,這日子才能像水一樣慢慢暖起來。
二、拎得清“本分”,不越界不摻和,小兩口的事自己扛,古人講“疏不間親”,守好分寸才不添亂
《禮記》里說“不失其倫,謂之禮”,兒媳在婆家,最要緊的是守好自己的位置。
我鄰居家的兒媳小敏,就做得挺明白。
公婆偶爾議論兒子花錢大手大腳,她從不搭腔,回頭自己跟丈夫說“咱以后省著點,別讓爸媽操心”。
過年給雙方老人買禮物,她先跟丈夫商量好。
不自己做主也不推給丈夫。
有回婆婆想插手他們買房的事,小敏笑著說:“媽,您的意見我們聽,但這事兒我們倆再琢磨琢磨,定了跟您說。”既沒駁老人的面子,也守住了小兩口的決定權(quán)。
可有的兒媳就愛摻和婆家的事。
公婆跟兒子拌嘴她往前沖,小叔子找工作她指手畫腳。
最后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老話講“清官難斷家務事”,作為兒媳,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該管的別瞎管,小兩口的日子自己過,才能讓公婆放心,也讓丈夫省心。
三、對丈夫“拎得清”,不搬弄是非不添堵,夫妻一條心,古人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護著小家才能暖起來
《詩經(jīng)》里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兒媳對丈夫的態(tài)度,藏著一個家的溫度。
我同事的兒媳,從不在公婆面前說丈夫壞話。
丈夫偶爾偷懶不做家務,她就笑著說“他最近上班累,歇會兒沒事”。
丈夫跟她拌了嘴,她轉(zhuǎn)頭就忘。
在公婆面前該說說該笑笑,從不說“他又惹我生氣了”。
有回丈夫工作失誤被領導說,回家唉聲嘆氣,她沒數(shù)落他,還跟公婆說“他就是太認真,這事過了就好了”,一家人都安慰他,沒多久丈夫就緩過來了。
可有的兒媳,總愛在公婆面前抱怨丈夫。
要么說他掙錢少,要么說他不體貼。
看似是撒嬌,實則是在拆丈夫的臺,時間長了,公婆能待見她嗎?老話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夫妻更是如此,兒媳護著丈夫,丈夫疼著媳婦,老人看著舒心,這日子才能擰成一股繩,往好處奔。
說到底,合格的兒媳,不是天生就會做。
是揣著一顆“真心”,懂尊重、守本分、護小家。
不用刻意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就像給花澆水,點點滴滴的好,日子長了,自然能開出和睦的花。
家里的老人笑了,丈夫踏實了。
自己住著也舒心。
這才是一個兒媳最該有的樣子,也是一個家最暖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