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的宏大敘事中,政商關系始終是牽動制度變遷的核心脈絡。港臺原版《在體制內游說》以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政策制定中的權力博弈密碼。
去年5月,香港三聯評選的受內地讀者喜愛的十本書里,這本書排第一。作者黃冬婭是港中大的博士,現任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院長,是研究政商關系的大佬。讀過此書的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黃老師太敢說了!”;“寫這么好,不要ming了?”。
書中對“體制內游說”與“非正式關系”的區分,是理解中國政商關系的起點。許多人將政商互動簡單歸結為“權力尋租”或“江湖人情”,書中指出,真正的“游說”遠比表面現象復雜。企業能否影響政策,本質上取決于其能否“嵌入”到政策目標的制定與執行鏈條中。例如,企業若能精準把握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向(如環保指標、經濟增長數據),或與政府階段性政策方向(如“雙碳”目標、產業升級)深度綁定,便能獲得政策傾斜的入場券。關鍵點在于:企業影響力的根基不是“關系網”,而是“政策契合度”。將自身利益與政府的短期目標或長期規劃相掛鉤,便能突破“個人化、地方化”的局限,獲得體制內的話語權。反之,即便企業掌握市場壟斷地位,若無法融入政策邏輯,也難以改變規則。
作者通過大量實證研究,揭示了企業政策影響力的核心變量:國家權威始終是自變量,企業只能是變量中的變量。這意味著,政策制定的主動權始終握在體制內,企業能做的,是通過“策略性適應”來爭奪有限的議價空間。決定企業影響力的四大要素清晰可見:企業項目能否為官員創造顯性政績(如稅收、就業數據);是否能提前卡位政府支持的領域(如新能源、數字經濟);在層級制、部門制下,如何通過跨部門協調或地方博弈獲取資源;企業是否有人da代表、行業協會等“身份標簽”,使其游說更顯“合規”。
本書打破了外界對“中國式政商關系”的刻板印象。書中不回避敏感問題,但始終以學術理性解構現象,讓讀者看到制度邏輯如何塑造行為選擇,而非簡單歸因于“腐敗”或“裙帶關系”。
對于政策制定者,此書是面鏡子,提醒權力如何被“合理化”訴求裹挾;對企業而言,它是一份指南,揭示如何在規則內爭取生存空間;對研究者,它則是方法論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將宏大命題轉化為可操作的研究。在當前中國市場經濟與政治體制深度交織的背景下,本書能幫助讀者看清:在看似混亂的政商博弈中,真正起作用的邏輯究竟是什么。
看懂現實中一些看似“玄學”的政策走向的背后,其實是高度結構化的互動機制。看完會豁然開朗,書中甚至還有關于煤老板的討論,是非常了解中國實情的一本書。
理解體制,不是為了迎合,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參與。這本書在2023年7月出版,一年不到加印了四次,非常火爆,內地只能限量引進,經常斷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