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名稱:齊白石? 貝葉蜻蜓 立軸
作者:齊白石?
尺寸:101.5×33.5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民國丙子,予游粵客中作,藏至壬辰,清舊簏,孫輩見之,求賜以歸篋,不貧予與之。九十二歲白石老人。
鈐印:木人、借山翁
說明:本幅題識中白石老人題“民國丙子,予游粵客中作”,查閱資料知白石初游粵于1905年-1906年。以此推知本幅款識中“丙子”年款當為白石誤書,實為“丙午(1906年)”客廣東時作,后自藏至1952年方翻檢再題,賜子孫寶藏。書數語,特提請競買人留意。
齊白石在84歲時曾有一則題跋寫到:“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又復寫生,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所得也。”此幀《貝葉工蟲》,正是其“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復寫生”的實例。
貝葉即菩提樹葉,原產于印度,相傳釋迦牟尼曾坐菩提樹下頓悟佛理,菩提樹被佛教稱之為圣樹。貝葉圓潤似卵形,葉尾細長如針,北方并不多見,兩廣地區常見之。《廣東新語》記載:“葉似柔桑, 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人采而漚之,惟余細筋如絲,霏微蕩漾,比地紗谷,俗謂之菩 提紗。”
▲齊白石貝葉蜻蜓 立軸(局部)
1906年白石老人初訪粵地,第一次見到了貝葉,愛其形狀,圖記之,并與其擅長的工蟲結合,遂形成其獨步于近代畫壇的“貝葉工蟲”題材。
本幅《貝葉蜻蜓》為白石老人初游粵時所作,自藏40余載后翻檢出舊作再題,交由兒孫寶藏。圖寫折枝貝葉,工筆蜻蜓自畫外飛來。貝葉畫得沉穩工謹,絲毫無躁,蜻蜓翅若透明,振翅飛來。在這個形神俱見的微觀世界,折射出萬物生靈的光輝,這就是白石的境界。
▲齊白石貝葉蜻蜓 立軸(局部)
此幀貝葉工蟲,亦寫亦工,貝葉、蜻蜓筆致工細,穿插其間的折枝則以寫意筆法出之,“極工又極寫”正是其主要特色。細觀此幀,蜻蜓羽翼的質感與光感,都有傳神的表現。白石早年拜師胡沁園,學習工筆草蟲,寫蟲之情態早已熟稔于胸,再配以工謹貝葉,往往于平淡處靈光閃爍,令人拍案,欲罷不能。
白石老人畫了一輩子的蟲,能工也能寫。白石曾有《題畫紡織娘》一首:“乞取銀河洗兵馬,余霞峰下老歸耕。此生強半居朝市,聽慣空山紡織聲。”白石畫蟲,即使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也是空前的多,空前的好,而其愛畫草蟲深層的心理原因,應當終究還是對鄉村自然的熱愛和懷念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