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何秀蘭
一場席卷信用卡行業的權益縮水浪潮正在悄然蔓延。曾經被視為“薅羊毛”利器的信用卡,如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權益收縮。
“以前光靠信用卡積分就能輕松兌換幾千元的權益,現在不僅活動少了,連積分價值都在縮水,羊毛越來越難‘薅’了。”90后資深信用卡用戶劉可(化名)向時代財經坦言。作為精明的持卡人,她曾熟練運用各類信用卡權益,如消費返現、加油優惠等,還會將積分兌換的代駕服務、機場貴賓廳等高端權益轉售變現。但如今,這樣的“羊毛經濟”逐漸成為過去式。
行業變革的信號已經十分明顯。7月17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萬事達世界之極信用卡貴賓休息室權益將面臨調整,服務商從國際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換為本土企業無限次全球貴賓廳,且無限次使用權僅限主卡持有人。
這并非個例,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十余家銀行相繼調整積分規則、削減高端權益、提高兌換門檻,甚至部分銀行直接砍掉了部分增值服務。
這場權益收縮潮背后,折射出信用卡行業正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行業的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較峰值減少近8000萬張;頭部銀行2024年信用卡交易額普遍下滑,盈利壓力的加劇或也加速了銀行卡權益的減少。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時代財經分析稱,當前銀行面臨多重成本壓力,如息差持續收窄、信用卡交易規模下滑、獲客成本攀升等,這迫使銀行加速推進“降本增效”。從盈利模式看,過去依賴高權益、“以量取勝”的路徑已難以為繼,未來需轉向針對高凈值客戶、高貢獻用戶的“精耕細作”。此外,前幾年信用卡新規的全面落地,明確要求銀行規范發卡流程、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也在倒逼銀行優化權益配置策略。
圖源:圖蟲創意
信用卡權益調整風暴席卷
當年輕人還在盤算著用積分兌換假期旅行的機票時,銀行已悄然揮動權益調整的“四十米大刀”。曾經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機場貴賓廳、三甲醫院VIP通道、五星酒店折扣等銀行卡福利,正不斷縮水。
據時代財經梳理,2025年以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十余家銀行相繼對信用卡或儲蓄卡權益進行調整,涉及積分價值與兌換規則調整、出行權益取消與限制、醫療與生活權益調整等多個維度。
其中,積分貶值已是行業常態,多家銀行通過“比例調整”“積分合并”等方式,變相提高用戶兌換門檻,用戶的 “數字資產”悄悄蒸發。
以浦發銀行為例,其信用卡中心公告顯示,自7月8日起關閉 “里程兌換”平臺的充值入口,8月26日將關閉兌換入口,原“里程值”模式終止。調整后,浦發信用卡超6會員S2白銀及以上等級持卡人需以更高積分直接兌換航司里程,且里程值退回規則復雜,可能導致部分積分無法及時使用。1月,浦發銀行還公告,取消或調降了部分高端信用卡的境外消費返現,以及在繽紛文旅、游樂園、文化館等場景的增值服務。
“4月發現兌換京東會員年卡需要多花兩千多積分,我還以為是系統bug。”工商銀行信用卡持有人王雯(化名)向時代財經透露,原本27個星點值可兌換的京東會員年卡,按換算只需要5.4萬工銀i豆,調整后需要7.49萬i豆,相當于貶值超38%。這場被工商銀行稱為“整合增值服務”的i豆改革,讓不少用戶直呼“積分變豆,越換越瘦”。
類似情況并非個例,中國銀行100元京東e卡兌換積分上漲7%,天貓超市卡、部分航司里程兌換等也同步調價;農業銀行航司里程兌換量近乎腰斬,1萬積分僅能兌換500里程,較此前縮水近半。
更令用戶措手不及的是高端信用卡的“權益縮水”。建設銀行年初取消6款高端信用卡機場貴賓廳服務;寧波銀行匯通白金信用卡將無限次禮賓車砍至全年4次。
部分調整“直指”服務場景的切割。光大銀行自9月1日起將限制萬事達世界之極信用卡貴賓休息室權益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華夏銀行從年初起則直接將機場貴賓室、汽車代駕等7項增值服務鎖定為主卡專屬,徹底堵死附屬卡“蹭權益”的可能。
圖源: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官網
醫療健康權益的退潮更讓持卡人直呼扎心。銀聯高端卡自7月1日起將協助就醫等權益收緊為鉆石卡專屬(原白金卡用戶也可享受);上海銀行取消世界之極信用卡的手術住院安排服務,就醫綠色通道從無限次縮水至每月2次;建設銀行則直接砍掉部分高端卡的全球醫療救援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信用卡權益縮水潮已蔓延至普通借記卡。中原銀行自4月18日起對到期借記卡限制線下交易功能,迫使用戶轉向線上操作;微眾銀行儲蓄卡則被曝將會員禮品“降級”——騰訊視頻SVIP變VIP、抽紙每包減少30張、星巴克券替換為瑞幸券。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時代財經表示,信用卡權益縮水可能與此前權益帶來的用戶促活效果不佳有關,也可能與高端卡附帶的權益成本較高有關,經過信用卡機構基于收支的相關考慮,采取了“縮水”策略。
銀行也扛不住成本壓力
曾幾何時,信用卡業務被視為銀行的“利潤奶牛”,在二十多年的高速擴張期,各家銀行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斷推出權益豐厚的“神卡”。然而,當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階段,面對不良率攀升和息差持續收窄的雙重壓力,銀行不得不按下權益“縮水鍵”。
信用卡市場的萎縮已成不爭事實。央行數據顯示,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在2021年末達到8億張的峰值后便持續下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降至7.21億張,較峰值減少近8000萬張,僅今年一季度就少了600萬張。
在數量減少的同時,“休眠卡”現象日益突出。據國有六大行年報數據,2024年除農業銀行外,其余五家信用卡消費額均出現下滑,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降幅甚至超過12%。這意味著,過去依靠高權益吸引用戶辦卡的粗放模式或已難以為繼。
不僅如此,貸后風險敞口的擴大更讓銀行如履薄冰。銀登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合計成交規模為370.4 億元(按未償本息統計口徑),同比激增761%,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14%。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僅7月以來,就有平安銀行、南京銀行、交通銀行、恒豐銀行、中原銀行等多家機構密集掛牌轉讓信用卡不良資產。
面對“為何信用卡權益大幅縮水”的質疑,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向時代財經坦言:“現在刷卡手續費下降,高端權益每年燒掉(銀行)上億資金,再加上職業‘羊毛黨’瘋狂套利,銀行實在扛不住了。”
盈利壓力的加劇或也加速了銀行卡權益的減少。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1.43%,較2024年末下降9個基點,來到歷史低位。
“當前,信用卡業務逐步邁入‘精耕細作’的發展階段。信用卡機構需持續深耕產品創新、升級運營手段,以‘信用卡+手機應用場景+權益’為錨,構建信用卡一體化服務體系,在消費場景前置環節提前發現消費需求,并嵌入適配的用卡服務。此外,在優化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機構也可針對這一群體的開卡、用卡痛點尋求差異化創新,探索業務突圍的新路徑。”蘇筱芮向時代財經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