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代表作《千與千尋》被廣泛認為是動畫電影的巔峰之作,本周,根據這部經典作品改編的日文原版舞臺劇《千與千尋》首次來到中國,并將上海作為唯一一站,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42場,目前總票房已超5000萬元,這也是文化廣場引入的第12個語種的作品了。
晚上十點半,舞臺劇《千與千尋》演員登臺謝幕,全場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
本周起,這部脫胎于宮崎駿動畫電影的原版舞臺劇在上海文化廣場開啟熱演,盡管演出全程日語,但劇場版對于電影的神還原,讓觀眾的理解與熱情絲毫不受影響。首場看完,不少粉絲立馬加購了后續場次。
觀眾親眼目睹“河神”從頭頂飛過時,現場驚呼一片:“哇哦,我們都驚呆了!”有人甚至激動地連買五場。
這部《千與千尋》舞臺劇,在2021年尚在制作之時,上海的町藝文化就已率先與日本東寶劇團接洽,表達了引進上海的愿望。上海町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千與千尋》中方總制作人周黎靜介紹:“我們是首個舉手表達引進意愿的。讓這樣優秀的作品第一時間落地上海很有意義,就算成本再高,我們也想試一試。”
2022年3月,該劇在東京首演,隨后又兩度展開日本巡演,所到城市均“一票難求”,2024年又登陸倫敦西區,駐場演出135場,引起全球轟動。而在町藝文化與上海文化廣場的攜手努力下,原汁原味的《千與千尋》最終成功落滬。截至目前,在上海文化廣場的42場演出,已售出了68000多張票,票房超5000萬,這個數字令日方也很驚嘆。連千尋的扮演者橋本環奈得知后都驚喜發問:“真的賣了這么多票?大家都會來嗎?”
本月初,日方 180人的龐大巡演團隊抵滬,經過十天裝臺后,《千與千尋》在上海文化廣場開啟中國首演。而上海作為中國的唯一一站,也吸引著各地觀眾,不惜為了看戲專程奔赴而來。電影中天馬行空的鏡頭被精妙搬上舞臺,讓江蘇觀眾直呼“票價很值,可以盲買前排”。
《千與千尋》,其實已經是上海文化廣場引進的第12個語種的作品,英語、法語、德語等各種語言的音樂劇、舞臺劇,近年來反復登陸上海文化廣場,每部都能收獲許多反復刷劇的忠實粉絲。
“入滬觀劇”成了一位山東觀眾工作之余的固定休閑方式:“每年專程來四五次,人生看的第一場《巴黎圣母院》就是在文化廣場。”
比如,今年12月,法語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將四度唱響文化廣場,《巴黎圣母院》明年初也將再度回歸。還有2014年時引進過的德語劇《伊麗莎白》和《莫扎特》,今年11月,也會以音樂劇版音樂會的形式再次回歸。
一位成都觀眾感慨:“上海對文化的包容性和連接性更好,能看到很多首演劇目。”
劇迷們愿意一次次入滬追劇,而“為觀眾選好戲”,呈現多元的文化審美與藝術品味,也成為文化廣場的堅持。
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費元洪點明關鍵:“選那些在審美、情感上能共通的作品,就能跨越語言障礙。”
一部部好劇的滋養下,上海逐漸培養起了一批有欣賞力的劇院常客,有了穩定的市場,項目方也愿意不斷嘗試,加速海外優秀劇目的引進。“零時差”看世界演出,已經成為滬上潮流。周黎靜道出雄心:“就瞄著市場首輪演出,日本剛出的好戲就想立刻引進中國,實現中國觀眾看海外演出的‘零時差’。”費元洪滿懷信心:“多元劇目都能在上海找到觀眾,映照出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品格。”
“怎么總是上海”,網絡上常有劇迷發出這樣的感嘆,2022年首演的意大利語音樂劇《卡薩諾瓦》,2024年就出現在了文化廣場。法國話劇《櫻桃園》,剛首演完不久,2025年就已來滬。一部部各種語言的優秀劇目,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引入上海,登陸文化廣場,這也許是因為,上海有著多年來用好劇培養出來的觀眾們,更有著多元而包容的城市文化。
看看新聞記者: 章海燕
編輯: 王岑峰,張予洋
責編: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