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重大錯誤決策!全面廢除漢字后,文化斷層嚴重,民族加速分裂
編輯|江卿昇
朝鮮半島上,廢除漢字的事情其實冷不丁就能讓人想起兩國歷史上那些雞飛狗跳的時刻。都不是多遠以前,就那幾十年,說“咔嚓”就“咔嚓”,一刀切,從上到下不帶猶豫。真能憑這個甩掉老祖宗的包袱,端上獨立自主的大旗?還是說,這只讓本來一家的兄弟越來越像外人?
到了20世紀初,日本伸出爪子,讓朝鮮多了點無能為力的感覺。韓國和朝鮮天天盯著中國的文化大山,漢字幾十年里風光得很。名義上大家都用漢字寫法令、編志書、做詩賦,地面上流淌的全是筆畫和意義的味道。可要說國家的靈魂,老實講,沒人不認漢字這一出。
突然1900年代,日本來了。強盜進廚房,一邊翻鍋蓋一邊教朝鮮人說日語。學校、政府、報紙,你曉不曉得?里頭統統塞進了假日文,連漢字也被拿來當統治工具。朝鮮小孩上學,被當成實驗田,日語、漢字攪一團。朝鮮骨子里那種骨氣,開始翻滾。
壓迫揪出民族情緒,這沒錯。街頭巷尾,諺文反倒成了身份的遮羞布。不止抗日,更是拒絕“別人家的孩子”那種調調。越壓迫越要用自己的辦法說話,諺文在朝鮮底層,從無到有,越來越硬。到了整個半島的民族主義燃燒最旺時,諺文像是被翻出來的祖傳家寶。
不過這事也沒大家書上寫的那么浪漫。很多知識分子心里琢磨,漢字難道全是日本的錯嗎?翻開大清律例、朝鮮李朝的檔案,沒有漢字,誰懂你在講啥?但潮水一樣的時代性,還是把漢字從高臺下拉了下來。等到抗戰一完,朝鮮半島分南北,各自趕緊崛起,廢漢字這種事就成了自證清白的猛藥。
金日成沒留余地。他上位后就擺明:漢字是外來的,統統清出去才算有骨氣。1946年,朝鮮公開宣稱要“用諺文打天下”。此后,漢字幾乎成了過去式。你說是不是太絕?可人家真就這么干了。
1949年,朝鮮徹底斷了和漢字的緣分。諺文一統江山。原本這是獨立的象征。脫離他國陰影,不再為人作嫁衣。可誰會想到,當時熱血沸騰的決定,是不是也埋下了未來兄弟相忘江湖的禍根?
乍一看,去漢字換來了自信和面對原子彈都不彎腰的背影。但時間長了,許多人發現事有蹊蹺。文化傳承上,斷了一條紐帶。老祖宗的書卷,再也沒人能順溜地讀。文字里的深意,諺文翻不過來。意思說一層就是一層,哪有那種繞彎子、一語多義的講究。
同一時間,韓國那邊雖然沒全拋漢字,但學校啊、報紙啊,漢字使用也是節節后退。年輕人拿著祖輩的日記也摸不清頭腦。到底是誰的錯?技術進步還是急著與時俱進?其實都不是非黑即白。
朝鮮完全沒有回頭的意思。每次國家辦大事,都要再強調一遍:我們只有朝鮮文,其他都不算“純血”。不論歷史上有多少詩書文章寫得洋洋灑灑,反正沒人認。其實很多民間老人那股不舍的勁頭,也漸漸磨沒了。
韓國的年輕人對漢字越來越陌生。中學能見幾個會寫“孝順”的學生?有,也就幾個去補習班的。2017年,人民日報做過調查,說大部分韓國人后悔當初廢漢字。看到不少留言,說祖訓看不懂,看著欲哭無淚——可真要大家回頭學,又覺得太累。有時候人就是這么矛盾。
一個偶爾被大家忽視的現實,是去漢字并沒有消滅階層壁壘。倒像是給知識傳承安了道門檻。精英照樣用外語寫論文,普通人只好捧著新詞匯打轉。兩代人之間溝通都可能出岔子,上下不能說心里話。背景噪音變多了。
當然,廢漢字這件事也不是光有壞處。至少國家認同感是有了。和全球化掛鉤還多多少少帶來一種“別人學不會我們語言”的優越感。可文化的事總是兩面性。去掉漢字,半島和中國、乃至東亞的千年積淀,也跟著被剪斷了。
細節上的變化其實挺離奇。比如韓國外交部官網,直到2024年還會保留漢字版詞條,方便對外解釋。朝鮮這里,就算和中國合作再密,也不見哪個政策文件能看到漢字蹤影。地方官員偶爾暴露出尷尬局面——高層會見中國代表時偶被問起古籍內容,得靠翻譯或提前背臺詞湊。
經濟上雙邊合作越來越深,朝鮮這兩年局部又嘗試漢字教學,低年級里選修,但整體氛圍說實話遠遠回不去。根子上的斷代,不可能一朝一夕補回。這和東南亞國家保持多語教育有點相反——沒誰在意自己的母語旁邊多幾種工具。
再說,廢漢字讓語言變簡單,從政府到媒體,人人都可參與、本土思想的表達確實方便。但書面語詞匯縮水得厲害。朝鮮的官方文件如今比以前直白多了,少了昔日的風韻,精致的詞藻也隨風逝去。所謂平民化,其實也有沒法回避的粗糙感。你有留意過這一點嗎?
朝韓間的文化距離,表面上是地理的隔閡,可本質是代際的“斷檔”。甚至有時產生彼此都不承認同對方文化正統的尷尬。你不覺得奇怪嗎?一個民族,用文字把親近削成疏離。
也許有人會覺得,廢除漢字只是現代化進程里的“陣痛”,遲早能補回來。可細看之下,不太對。幾十年的斷層,培養的觀念和思維早已不同。朝鮮拒絕一切外來字詞,韓國時不時又吸納日語、英語混搭。哪怕再怎么講朝鮮民族一脈相承,語言習慣、表達方式都相差甚遠。比如近二十年來,韓國流行語“???(酷)”有日語和英語混雜背景,朝鮮同齡人聽不懂。老一輩人想用漢字寫封信給子孫,也根本沒人能回信。從這個意義講,“廢漢字”就像打開潘多拉盒子。
回頭想想,也許根本沒有絕對對錯。廢漢字未必真是分裂的根本,時代潮流、個人選擇、國際政治,哪一樣不比漢字更有分量?可誰受得了,民族的草木皆兵,非有刀切才算干凈。
不過有一點難以回避。朝韓之間的距離,經過幾十年的語言分家,像兩條各自奔走的路。表面是獨立,背后是漸行漸遠。假如未來真有一天和解,語言的鴻溝恐怕也很難輕易翻越。
誰對誰錯,還是看每個人怎么看吧。半島兩國口口聲聲要自強,要“純粹”,結果語言空間變窄,文化認同感未必反而增加。
歷史的風吹過,留下的有時候就是這么個味兒。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