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重慶市提振消費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出臺,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若干措施》共涉及促進居民就業增收、保障居民消費能力、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提升消費品質、持續優化消費環境等6個方面,推出共26條舉措,致力于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
“可以說,本次出臺的《若干措施》最大亮點是讓人民群眾成為消費的主角,做到了收支兼備、商服兼容、長短兼顧、內外兼修。”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鄒於娟表示,既著眼于居民增收減負和消費提質擴容,又涉及服務消費發展和商品消費升級,既考慮到長期能力提升和短期政策刺激,又突出了“內修一口氣”和“外練筋骨皮”,將為重慶提振消費注入“強心劑”。
突出四大亮點
鄒於娟分析,相比全國《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和其他省市刺激消費的方案,重慶出臺的《若干措施》亮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其一,依托獨特地貌,打造特色消費場景。消費場景是業態、模式、服務和環境等消費要素的系統化集成,是空間場所與情景氛圍的立體化疊加,深刻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決策。
比如,《若干措施》專門提出要加力打造消費新場景,通過盤活“江崖街洞天”獨特地貌資源創造沉浸式消費體驗,例如文中提及要“支持利用防空洞打造火鍋店、茶館、書店等‘山城洞天’消費場景”。
其二,深耕汽車產業,創新細分領域政策。近年來,重慶聚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在提振消費工作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們注意到,其他省市(如浙江、廣東)在汽車以舊換新中的補貼更多覆蓋普通乘用車,對特定車型的針對性較弱。”鄒於娟分析,而重慶專門針對“車齡 8 年及以上的城市公交車和超出質保期的動力電池”給予平均每輛車8萬元補貼,精準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同時,重慶提出支持“消費型改裝業態發展”,拓展“汽車租賃、賽事及房車露營”等汽車后市場消費,助推打造汽車產業差異化競爭力。
其三,加大激勵力度,量化資金支持標準。相較于其他省市(如上海、浙江)的激勵政策多為原則性表述,此次重慶拿出真金白銀、最大力度促進消費換新升級。
比如,《若干措施》明確對引進大型演藝賽事的主辦單位給予“最高500萬元激勵”,對首店、首發活動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對評選創建的“渝悅消費”新場景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資金獎勵”,對評選認定的“渝系列”直播電商基地給予“最高40萬元獎補”等。
其四,強化川渝協同,突出區域聯動效應。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本次《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聯合四川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鼓勵境外旅游團‘渝進蓉出’‘蓉進渝出’”,并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通過川渝協同放大入境消費效應。
讓人民群眾成為消費主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重慶《若干措施》為了讓人民群眾成為消費主角,那可是下了實打實的功夫,在有錢、有閑、有意愿、有安全感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鄒於娟說。
首先,要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為此,《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多措并舉促進居民增收,實現每年要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以上,農民工就近就業30萬人,脫貧人口務工穩定在75萬人。就像給人民群眾的錢包裝了“打氣筒”,工資穩了、收入增了,消費起來腰桿才硬氣。
其次,要讓普通市民的時間空出來。光有錢沒時間,也白搭。因此,《若干措施》在“擠時間”方面也回應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嚴格落實帶薪休假,鼓勵年假和小長假連休,拓展夫妻間共享假期,甚至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時間逛商場、下館子,讓上班族也能“全家總動員”、錯峰去旅行。
此外,要讓普通人的消費意愿燃起來。從《若干措施》來看,重慶的促銷政策“誠意十足”,給足了大家“甜頭”:買新能源車最高補1.5萬元,家電以舊換新、家居家裝產品最高補2000元/件,連手機平板都有15%的補貼。這些“真金白銀”的優惠促銷就像消費的“催化劑”,將點燃全民消費的熱潮。
最后,還要讓消費者的安全感強起來。消費最怕的是“花錢買糟心”。為避免這類情況,《若干措施》提出要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從消費維權制度到平臺經濟問題整治,從消費品質量監督到消費場所實行“無事不擾”,就像給消費裝了一道“防護網”,讓人民群眾踏踏實實、放放心心花錢消費。
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是重點
“不難看出,《若干措施》的出臺彰顯了重慶加速驅動‘消費’這駕馬車的決心。”鄒於娟分析。
事實上,近年來,重慶正在成為全國消費領域的“優等生”。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77.37億元,在七大消費“萬億之城”中排名第二。2020-2024年,社零總額五年年均增速達到7.4%,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5.6%,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
但是,消費勢頭向好的同時,重慶提振消費仍面臨挑戰。比如,重慶是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居民收入水平相較于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有一定差距,成為制約消費增長的最大短板。
又如,重慶消費能級“不夠高”。重慶高端品牌首店、國際知名展會、高能級商業綜合體、五星級及以上酒店的數量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比有明顯差距。
“擴大內需不是權宜之計,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才是重慶長期提振消費的‘一體兩面’。”鄒於娟認為,經濟增長可提供更多消費場景和就業機會,居民增收讓消費有了“購買力”,兩者形成良性循環,重慶消費潛力才能真正被激活。
為此,鄒於娟建議,未來,重慶在宏觀層面要以經濟持續增長筑牢消費底盤,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比如,要依托“本土產業”串起消費鏈條,大力發展汽車后市場、食品農產品加工產業等,讓汽車產業從“賣產品”延伸到“賣體驗”,讓餐飲住宿從“賣體驗”拓展到“賣產品”。
要依托“新型業態”拓展增長空間,瞄準消費新趨勢、新方向,圍繞“跟著電影品美食”“跟著賽事去旅游”“跟著明星去打卡”創新服務業態模式,大力發展低空經濟、郵輪經濟、銀發經濟、美麗經濟、寵物經濟等新經濟。
要依托“招商引資”穩定經濟大局,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壓實壓牢項目招引和建設任務,盡快將重心從“投資于物”逐步轉變為“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并重,以勞動者人力資本價值提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微觀層面來看,重慶要以居民持續增收增強消費底氣。人民群眾錢袋子鼓了,才敢“放開手腳”消費。
具體來看,要把“就業飯碗”端得更穩,瞄準“33618”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推進穩崗拓崗,開展“企業訂單+職業培訓”定向招工;結合15分鐘就業創業服務圈建設,廣泛布局“零工驛站”,促招工、管培訓、幫維權,讓安全可靠的就業崗位“觸手可及”。
要讓“技能增值”渠道更寬。支持職業培訓學校、公共實訓基地、社區青年夜校等建設,重點開展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家電維修、電子商務、電商直播、視頻剪輯、AI訓練等新職業新業態技能培訓。
要加強“低工資勞動者”生活保障。重慶低工資勞動者數量大、分布廣,全市可從保險減免、優惠券發放、公租房傾斜、“一老一小”補貼等多個方面為該群體精準制定生活保障“政策大禮包”,讓其也能消費、敢消費、愿意消費。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蔡楊
審核:陳鈞
主編:曾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