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wǎng)-內蒙古頻道
人民網(wǎng)呼倫貝爾7月19日電 (記者 劉藝琳)7月12日至1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暑期社會實踐來到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及業(yè)界指導老師組成的調研團隊以“邊貿、生態(tài)、民族”三大傳播維度為切入點,通過實地采訪、口述記錄、視頻創(chuàng)作等方式,開展國情專題調研,探索邊疆如何借助傳播力量,構建“小而美”的國際傳播樣本。
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團隊正在調研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口岸。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調研團隊正在滿洲里市采訪俄羅斯籍演員。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處中國北疆,內連八省、外接俄蒙,擁有4200多公里邊境線。歷史上曾是“草原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的重要樞紐和通道,如今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重要支點、中蒙俄經(jīng)濟走廊的重要節(jié)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門戶,其生態(tài)、民族、經(jīng)貿與邊境傳播價值日益凸顯,正在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
調研團隊正在鄂倫春自治旗采訪非遺傳承人。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調研團隊先后來到滿洲里市、額爾古納市與鄂倫春自治旗,調研采訪中蒙俄經(jīng)貿合作、邊境生態(tài)與民族共居、原住民族文化保護等選題。挖掘邊民互市、口岸物流、電商試點等典型案例,關注如何將自然風貌轉化為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國際表達、如何將多民族共生經(jīng)驗轉化為跨文化傳播資源。
調研團隊正在鄂倫春自治旗采訪非遺傳承人。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學生洪楚翕表示,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和業(yè)界的老師們一起調研,獲得了很多一線的實踐指導,而且更加了解國情、省情,也從地方融媒體中心的創(chuàng)新工作中,感受到媒體時刻緊跟時代潮流。
調研團隊正在恩和油畫寫生驛站采訪。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在調研過程中,她對滿洲里口岸五代國門和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印象非常深刻。“感覺非常震撼,從一代國門到五代國門,滿洲里這處對外開放的窗口越變越大。”洪楚翕說:“恩和給我的感覺像北方版的‘大理’,寧靜祥和,非常美好。”
同樣對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念念不忘的還有碩士班學生劉志凌。“恩和給我的感覺非常樸實,這里民族風情獨特,居民非常熱情。”劉志凌還在額爾古納濕地拍出了“人生照片”。他說,“內蒙古生態(tài)保護卓有成效,額爾古納濕地非常漂亮,上山途中時不時就能遇到小松鼠。”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在額爾古納濕地留念。人民網(wǎng)記者 劉藝琳攝
談起調研采訪經(jīng)驗,劉志凌表示在采訪中要合理安排時間,有針對性的策劃采訪。“最重要的是要真聽、真看、真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