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8票的微弱優勢通過科研預算削減法案。《紐約時報》一針見血:“這場投票,或許是美國科研霸權的最后葬禮。”而就在美國揮起“科研砍刀”的時候,另一個國家正悄然填補真空:中國。
這一次,美國不是被打敗的,而是主動放棄的。
這項90億美元科研預算削減法案一通過,就像一顆重磅炸彈丟進了美國學術圈。削的可不是無關痛癢的“邊角料”,而是直指美國科研的“心臟”。
最先“中刀”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預算一下子砍掉55%,從90億美元腰斬到40億;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間接成本”補貼也從28%砍到15%,預計每年又省下40億美元。
NASA更慘,科學預算直接從73億砍至39億,好幾個深空探測項目直接叫停,未來的“火星夢”“登月夢”變成了一紙空談。
更令人震驚的是,政府不僅在砍錢,還“指揮科研”——原本NSF的37個研究方向,被粗暴合并成5個所謂“國家戰略重點”。基礎數學、氣候變化、生物基礎研究等被認定為“短期無利可圖”的領域成了犧牲品。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社交平臺上直言:“你以為砍的是錢,其實砍的是幾十年后的國家競爭力。”
如果說削經費還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特朗普政府另一項決定就更令人憂心:趕人。
數以千計的中國留學生在法案落地前夕被“強行撤簽”,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工程等領域的學生成為“高危對象”;同時,美國高校的華裔科研人員也被列入“重點審查”名單,一些原本參與NASA、NIH項目的華人教授突然被撤職。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據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5年這五年間,已經有超過2萬名華裔科研人員離開美國,其中六成流向中國。
正當美國主動“趕人”,中國卻在做“加法”: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達到7800億美元,基礎研究占比連續五年穩步提升。
在“自然指數”的最新排名中,全球科研貢獻TOP10機構里,中國包攬了8席;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已經因為資金問題將博士生招生名額砍掉六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有600多個臨床項目停擺。
這場美國主動“自廢武功”的背后,是世界科技版圖的重新劃線。
今天的中國科研,已經不再是“追趕者”的角色。清華、北大、復旦、西湖大學等機構通過“科研包干制”“經費自由調配”等政策,大大提高了項目靈活性。
以西湖大學為例,僅2024年一年,就有數十位海歸頂尖學者加盟。前哈佛教授查爾斯·利伯、被稱為“人工智能四小龍”之一的坤良博士都先后在中國科研體系落腳。
科研成果也在爆發——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下一代可控核聚變“夸父計劃”、國產空間望遠鏡、量子計算芯片等核心技術不斷實現突破。
而在美國,科學家們則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焦慮”:94%的科研人員對未來感到悲觀,75%的人正在考慮移居歐洲、加拿大,甚至亞洲國家工作。
特朗普團隊為何要這么干?一句話:追求“效率優先”。
在他們看來,科研也要“市場化”,不能再無限制燒錢,尤其是那些短期看不到產出的領域,比如基礎數學、天體物理、氣候模擬。這種思路本質上是“投機取巧”——只投資能立刻變現的科技,忽視了科研本身的“十年冷板凳”。
但問題在于,哪一個重大技術革命,不是從“看不見摸不著”的基礎科學里生長出來的?
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背后,是幾十年前數學家提出的微分方程;量子計算的核心基礎,是幾十年物理學家對粒子行為的理論探索。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主任一針見血:“你今天砍掉的數學研究,將是明天卡住你喉嚨的技術瓶頸。”
特朗普政府的這種“短線操作”,看似節省預算,實則是戰略自殘——把長期的國家競爭力變成了政治口號的犧牲品。
外界常說“中美科技對抗”,但今天的局面,其實并不是中國贏了,而是美國自己主動“下牌桌”。
過去的幾十年,美國科學霸權是建立在“開放合作”的基礎上。無論是歐洲留學生、亞洲教授,還是中東研究團隊,美國都曾是他們心中的圣地。可今天,美國開始關門、趕人、砍經費,而中國則在開放實驗室、吸引海歸、推進國際科研共享。
在南極,中國“秦嶺站”向全球科研機構開放實時數據;在聚變能源領域,中國率先提出多國成果共享;甚至在科研制度改革上,中國讓“醬油錢也能買醋”,提升了科研人員使用經費的自主性。
這不是戰爭,而是兩個國家在“未來戰略”上的不同選擇。51:48,不只是一次議會投票的結果,更像是美國科研大廈裂縫的一道警鐘。
特朗普政府以“財政效率”為名砍掉科研預算,看似省了90億美元,但未來可能為此付出的是數十年的創新空白。反觀中國,雖然也面臨挑戰,但在堅持系統性投入與開放戰略中,逐漸構建起一個科技共贏的“創新共同體”。
全球科研格局,或許真的在發生深刻轉變。有人在拆燈塔,有人在點蠟燭,中美在科技領域上的博弈攻守之勢只是時間問題,當中國全面突破美國科技壁壘,并取得領先時,美國的霸權還能維持多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