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杯剛剛收官,國足總算靠著1比0的小勝,給自己和球迷都留了點體面,結果一轉頭,場邊卻炸開了鍋,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剛簽約蘇州東吳、在中國香港隊效力的歸化前鋒米高,這位21歲的年輕人,可能怎么也沒想到,自己一時嘴快扔出的“bastard,會讓整個職業生涯迎來斷崖式滑坡,這事兒,值得聊聊。
說起來,香港隊賽后球員和球迷互動本來沒什么問題,米高先用英文感謝支持他的香港球迷,現場還挺和諧,但轉頭指著國足球迷的看臺,突然飆出一句“bastard,這詞怎么翻譯都不是什么好話,球場上說點垃圾話很正常,但誰也沒見過直接對著本土球迷開噴的,還當著這么多攝像頭和手機,這屬于不懂分寸還是“擺爛,其實一目了然。
問題來了,21歲的米高,尼日利亞裔,持有中國香港身份證,這兩天剛剛簽了蘇州東吳的新合同,薪水不低,位置也不差,按理說應該是人生新階段,結果一句話出口,直接把飯碗砸了,這究竟是年輕氣盛還是情商堪憂,不好下定論,但就職業素養這塊,米高顯然不及格,尤其是在中國足球的現狀下,球迷已經很難得有個勝利的夜晚,輪到自己被對方球員當面羞辱,這口氣,擱誰誰都咽不下。
網上的反應可以說是一邊倒,國足球迷平時懟自家球隊都沒這么痛快,結果遇到這種“對噴,立場瞬間統一,社交媒體下方直接“點贊回懟,要求蘇州東吳解約的呼聲幾乎沒有異議,說到底,國足這幾年成績真不算好,但球迷能忍,罵國家隊爛可以,罵支持國足的人,這就不只是情緒宣泄了,這已經觸碰到底線,尊重這個詞,放在這里變得格外刺眼。
蘇州東吳的反應算得上干脆,48小時內直接啟動解約程序,理由也很明確——損害俱樂部及國家形象,事實上,這種情況下,任何職業俱樂部都不可能再給他機會,別說情緒激動,哪怕真是無心之失,這種言論擱在世界哪兒都不好使,說是文化差異未免太牽強,足球場上講究對抗和激情,但更講究界限感,米高用的這個詞,誰聽了都不舒服,而且帶點種族歧視味道,性質完全不一樣。
有意思的是,米高在社交媒體上回應,說自己在德國生活多年,思維方式和中國人不一樣,這話有點意思,難道在德國就能隨便罵人嗎,德國球場上踢球的黑人球員多了,誰見過有這種操作,網友當然不買賬,覺得米高只是怕丟飯碗才出來道歉,甚至還提到要把明年薪水的20%-25%捐出去做公益,這種補救方式,聽起來更像是危機公關,沒人相信他是真心實意,畢竟都要被開除了,哪還有明年薪水這回事。
其實,足球世界里,垃圾話與情緒失控并不罕見,但真把底線踩穿的還真不多,尤其是在中國土地上罵中國球迷,性質已經變了,球迷的容忍度不高也可以理解,畢竟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輸贏之爭,而是態度和尊嚴的問題,職業球員要掙錢沒毛病,但掙錢之前先學會尊重本地球迷,這是常識,也是底線,米高這次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反面案例。
再說俱樂部這邊,其實也沒啥選擇空間,留著米高,就是和廣大球迷對著干,更別說輿論已經炸鍋,東吳如果不果斷處理,恐怕自己也難以收場,這種情況下,哪怕米高不服,想打官司,法律上門檻也不低,因為合同還沒完全注冊,俱樂部基本無損,反倒是米高徹底把自己玩廢了。
回看整個事件,不少網友總結得很到位:有些東西不是錢能解決的,比如尊重,比如底線,道歉可以是第一步,但不是免死金牌,更不是一句“在德國待過就能開脫的理由,這事兒,歸根到底是職業素養和做人原則的問題,年輕球員該吸取教訓,別把情緒當本事,把嘴快當個性,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事件發酵到現在,網絡輿論已經沒有什么回旋余地,米高的職業生涯在中國基本宣告結束,其他俱樂部也不敢接手這塊燙手山芋,21歲正是職業黃金期,多少人擠都擠不進的舞臺,卻因為一句話全都葬送,這不是熱血沸騰的時刻,而是讓人感慨和唏噓的教訓。
足球世界風云變幻,場上輸贏終究只是數字,有些事卻是原則和態度的分水嶺,這次事件給所有外籍球員提了個醒,想在中國混飯吃,先想清楚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尊重從來不是奢侈品,而是最基本的門檻,這個道理,誰都該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