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別看了,還是看好手機和錢包吧!”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近日,一30人的中國旅行團,在意大利比薩斜塔附近遭遇搶劫。
全程僅20分鐘,停在餐館門口的大巴被砸,車內財物被洗劫一空,總計損失在10萬元左右。
親歷游客披露,竊賊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搶劫,現場堪比影視大片:
“連導游都一臉懵,干了這么多年,第一次被‘一鍋端’。”
不僅手機、錢包被偷,就連游客腳上的鞋都被“擄走”。
對此,評論區有人發問:“意大利不是發達國家嗎?怎么會這樣?”
事實上,如今的歐洲發達國家,早已不復當年旅游勝地的模樣,轉而成了歐洲偷子的天堂。
網上一位叫@旅界的博主,講述了他在歐洲第一次被偷的經歷。
2013年,他乘坐火車從丹麥哥本哈根去往歐登塞。
下火車前,兩個黑人突然出現,熱情詢問他是不是想找本地酒店,并表示可以幫忙。
博主前一秒還在感動,出門在外能得到陌生人的幫助,真是太幸運了。
然而后一秒,隨著火車“哐當”一聲急剎,車門打開,兩個黑人“嗖”地一下沖出車外。
博主趕緊摸兜,卻發現兜里的手機和錢包早已不翼而飛。
2016年,博主又去往匈牙利。
當時,他正和朋友在布達佩斯著名的塞切尼露天溫泉,看歐洲杯開幕式。
他把手機放在防水袋里,鞋脫了,手機放在鞋上。
幾分鐘后,鞋和手機全都憑空消失了。
最后,這位博主總結道:“在歐洲旅行,就算你再小心翼翼,也得提起一萬分警惕。因為出事的,永遠都是你以為‘應該沒事’的地方。”
這句話,和網上諸多網友對歐洲的評價不謀而合。
“去歐洲旅游,別把國內的安全感帶過去,不然錢包會‘離家出走’。”
事實上,被偷還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因為還有比被偷更慘的,那就是——被搶。
就在2023年7月,便曝出中國旅行團在馬賽被劫的消息。
據當地媒體報道,整輛大巴被蒙面暴徒用石頭砸破,車上五六個中國游客均被砸傷。
此事在當時掀發軒然大波。
然而,事件的處理結果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簡言之:不了了之。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要歸咎于歐洲警察。
時間線拉回7月3日。
中國旅行團在比薩斜塔被偷后,當即選擇了報警。
當地警察出警很快,還錄了口供。
可是,當游客把丟失的手機和耳機定位發給他們,希望他們通過定位追擊竊賊時,這些警察的反應讓人目瞪口呆——兩手一攤,來了句:“等消息吧!”
儼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與此同時,警方開始出動警力,扎堆停在這家餐廳門口,算是“保護”。
說是保護,可在當事游客看來,更像是為竊賊隔空傳遞的一種信號:這個地方已經偷過了,換個地方吧!
“因為警察根本不管,現在就想辦法回國,在這里每天都擔驚受怕。”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警察為何不管?這些地方不都是發達國家嗎?發達國家的治安不應該更好嗎?”
這里得要先劃個重點:發達國家更多指的是經濟層面,治安方面可不一定。
并且,這些國家對青少年犯罪的容忍度,可謂史無前例的高。
他們將未成年犯罪分為3個階段:13歲以下,犯再大的錯都不算錯,不用負任何刑事責任;
13歲到16歲,就按當地的“教育原則”從輕處理;
16歲到18歲,雖會按照成年人刑罰進行量刑,但大多都會減半。
而這些,最終直接導致,那些成為歐洲偷子的,大多是人高馬大、身形健碩的十五六歲年輕人。
并且,大都人狠話不多,一旦確定目標,說搶就搶。
警察就算抓到他們,也是教育一番就放掉,所以不如不抓。
諷刺意味拉滿的是,被搶的大巴車團,95%以上團友都是第一次出國,且大多是老人——
當有錢的老人遇上搶錢的年輕人,無異于羊入虎口。
而像這樣的年輕人,近些年在歐洲國家,可說是越來越多了。
一位網友在歐洲國家遭遇盜竊后,被當地警察安慰:“他們肯定是‘過路賊’,不是我們本地的,我們本地民風是很淳樸的。”
說完,便開著警車把這位網友帶到了一處院子。
院子門口掛著一個籃子,籃子里裝滿了剛剛豐收的蘋果,旁邊還放著一個空籃子,意思是:“想吃就拿,錢放在籃子里就行。”
這位警察沒騙人。
事實上,造成歐洲治安越來越差的,并非當地居民,而是過度移民。
據統計,2024年一年,27個歐盟成員國共收到了超過100萬份難民申請。
這個數據雖然比2022年的114萬份稍顯下降,但依然不算少。
而在申請庇護人數最多的國家中,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位列前三,分別有16.5萬份、15.8萬份、15.4萬份。
當這100萬難民一點點滲入歐洲的每座城市,每條街道,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艱難,生存壓力也應運而生。
再加上,自疫情以來,歐洲經濟非但沒有變好,反而因為失業率攀升、資源分配不均、福利待遇下降等因素,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進一步加劇了整個歐洲城市的社會矛盾。
當難民越來越多,警察又不作為的情況下,犯罪也就變得理所當然起來。
當然,受害最深的,還是那些拎著奢侈品包裝袋,看起來很有錢的游客,尤其中國游客。
中國游客既有能力購買奢侈品,警惕性還低,買的東西又集中放在車里。
對這些歐洲偷子來說,就像在魚塘撒網一樣,偷他們既省時又省力,加上警察很佛系,連后顧之憂都沒有。
有網友戲稱:“這年頭去歐洲旅行,主線任務是保住手機和錢包,支線任務才是看風景。”
還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歐洲防盜秘籍”,比如:在內褲上縫個小口袋,把現金放里面;買個手機掛鏈,把手機掛脖子上。
還有人在網上買了全套錢包系條防盜鏈,像是隨身攜帶了一個移動保險柜。
一位剛從意大利羅馬旅行回來的網友,剛落地就寫了一篇《歐洲防盜生存手冊》:
不要在大街上掏出手機、不要相信幫你拍照的人、不要背拉鏈在后面的雙肩包、不要覺得自己不會這么倒霉……
并補充:“因為只要你心里覺得‘應該沒事’,錢包就會立馬和你說再見。”
本是想出去放松放松,看看世界的,結果卻反成他人眼中的“待宰羔羊”。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開始集體對歐洲“祛魅”——原來,國外的月亮真的不比國內的圓,國外的人也沒有想象中甜。
參考資料:
1.南方都市報《“中國旅行團在意大利被洗劫一空”,中國駐佛羅倫薩總領事館回應》
2.旅界《歐洲偷子圍獵中國旅游團背后》
3.戶外視界《中國留子做的“歐洲小偷圖鑒”爆火,網友沒出過國但已認全當地小偷》
作者:林茵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