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才剛剛在美國WTT大滿貫女單決賽上拿下復出后首冠,距離她高舉獎杯還不到四天,網絡上的風向就突然變了,原本是甲狀腺癌康復、勵志復出的故事,結果一夜之間變成了“拉踩“對噴的輿論修羅場,最離譜的是,孫穎莎和陳熠這兩位本該只專注打球的年輕球員,也被這場莫名其妙的網絡風暴卷了進來,你說巧不巧,競技體育的熱血和純粹,怎么就走到今天這種地步。
朱雨玲的這次奪冠,說實話是有點神跡色彩的,四年前她被查出甲狀腺癌,手術、化療、休養、復健、學業,甚至還掛了個天津大學副教授的頭銜,這一切折騰下來,換誰都得緩個幾年,結果她不到一年就通過澳門的“人才引進計劃重返賽場,10個月世界排名飆到第六,決賽0-2落后還能逆轉陳熠,場上預判成功率高達83%,還破解了對方的勾手發球,這些細節如果不是懂球人,真不一定能看明白,可偏偏到了賽后,大家討論的重心全歪了,什么“格局碾壓“賣慘博同情“野雞冠軍,各種標簽隨手就貼,大有一種不撕點流量就不算看比賽的意思。
其實整個風波的導火索并不復雜,朱雨玲奪冠后那句“請大家把掌聲送給陳熠,被某體育博主截成片段,配上字幕“格局碾壓某些人,再順勢扯到幾天前解說員郭焱那句“陳熠要懂點事兒的爭議發言,一下子點燃了網友的情緒,論壇熱帖、短視頻評論、甚至運動員的私信區,瞬間變成了拉踩和對噴的戰場,孫穎莎曬個冰淇淋照片也能被留言“心態崩了還能吃,陳熠的抖音私信里兩千多條罵她“給前輩當墊腳石,還有人陰陽怪氣問“贏孫穎莎是不是靠黑幕,這場面,怕不是看個比賽都得心理素質過硬才行。
更魔幻的是,連朱雨玲本人的抗癌經歷都被質疑“賣慘,天津大學副教授的身份也成了“鍍金的槽點,明明是三冠亞洲杯、世界杯、亞運會的老將,曾經和王曼昱、陳夢一代并列“國乒大魔王候選,怎么就突然在網絡上“地位不正了,飯圈思維一上頭,誰都能被推上風口浪尖,這種輿論環境,說難聽點,就是誰紅誰挨罵,誰努力誰“有劇本。
其實朱雨玲的父親早有預感,這次媒體采訪他時,成都家里背景音里還是炒菜聲和乒乓直播,他很淡定地說,她高興就好,贏了就贏了,輸了就輸了,打完回來上班,不要太過宣傳,她才剛剛恢復幾個月,這種“擺爛式的淡然,背后其實是對網絡暴力的無力感,畢竟2020年那會兒,被病痛和外界質疑雙重夾擊,朱雨玲能走到今天,靠的可不是網友的點贊回懟,而是真正的“抗壓能力拉滿。
說到底,這場風暴背后反映的是體育圈越來越嚴重的“飯圈化問題,比賽原本該討論技戰術、狀態起伏、心理博弈,現在卻全是“誰家偶像不能輸“輸了就是劇本“贏了也要拉踩,球員的一句話、一個表情都能被無限放大解讀,飯圈那一套撕B、控評、拉踩、對噴,移植到體育圈,運動員只能集體沉默,陳熠關評論,孫穎莎照常發動態卻被惡意刷屏,朱雨玲奪冠卻選擇凌晨發一張照片就“撤退,明明是競技體育的高光時刻,卻活生生被搞成飯圈宮斗現場,多少有點讓人心涼。
問題來了,這么鬧下去,對中國體育、甚至整個乒乓球環境到底意味著什么,比賽本該是“球場見真章,現在卻成了“網絡見高低,哪怕你技術再硬、抗壓再強,也扛不住鍵盤俠的無差別攻擊,2025年亞洲杯王曼昱因為輸球直接被扔水瓶,前有網信辦清理160萬條體育飯圈信息、關了幾千個賬號,后頭亂象還是止不住,歸根結底,運動員只是想專心打球,網友卻總想把比賽看成爽文劇本,主角配角、正反派分得明明白白,輸不得也贏不得,怎么都不對勁。
說白了,這場“朱雨玲風波本身沒啥懸念,她的復出、逆轉、抗癌、奪冠,都是扎扎實實的實力和堅持,陳熠輸球也不是放水,孫穎莎被帶節奏純屬“無辜躺槍,但網絡放大鏡下,任何細節都能被無限解構,真正該討論的比賽內容、技戰術演變、運動員心理,反倒成了“背景板,網友們忙著“拉踩“對噴,鍵盤俠們忙著“造神“毀神,就像朱雨玲父親說的,喜歡乒乓球就打,不喜歡就回家過日子,這份超然,反倒成了她最大的底氣。
最后回到最核心的矛盾,競技體育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粉絲互撕、網絡狂歡,還是為了突破極限、挑戰自我,有些人或許永遠搞不明白,朱雨玲的故事已經給出答案,真正的勝利不是一場比賽的輸贏,而是在風暴中保持沉默與堅定,哪怕外界喧囂沸騰,只要自己活得通透,拼得盡興,這才是體育精神的本來面目,至于網絡上的熱鬧,終歸都會過去,運動員的堅持和努力,才是真正該被記住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