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爭議巨大的削減支出法案,從而使得該法案涉及的90億美元外交援助與公共廣播聯邦支出被正式撤銷。
削減支出法案從6月3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向國會提交申請,到今天由特朗普簽署生效,其間歷經45天的激烈辯論和兩黨博弈,成為美國媒體近期聚焦的熱點之一。
△美國投資百科(Investopedia)網站報道, 削減支出法案在參議院復議通過后,立刻被送往白宮,由特朗普完成簽署
該法案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是因為其被普遍視為今年6月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后,美國兩黨在預算優先級和財政緊縮問題上矛盾斗爭的具體化及再次延續,而其得以通過,也被視為特朗普近期在預算與行政主導方面的又一次政治勝利。
“大而美”法案后的預算重構
“大而美”法案以兩黨妥協形式,為國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領域撥款超過2萬億美元,這一過程中,共和黨為了推行自己的國防和邊境條款,接受了一部分民主黨主張的社會開支與國際援助,但共和黨內部保守派對此始終不滿。削減支出法案正是要解決這一“不滿”, 也就是通過后續立法,有針對性地回收之前被迫妥協讓出的部分財政開支,因此,其被視為特朗普政府與共和黨保守派試圖“自我修正”的工具,以展示財政緊縮的姿態。
總之,削減支出法案不是孤立動作,而是特朗普政府2025預算談判鏈條中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大而美”法案的跨黨派妥協,第二階段則是共和黨內部重構優先級的過程。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刊文解析特朗普力推的削減支出法案
正如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評論所稱:“這是共和黨內部預算優先級調整的延續,先全面通過預算保政府運行,再通過后續削減支出法案聚焦裁減。”
外交援助削減引發擔憂
△《衛報》發長文,詳細分析特朗普政府為何力推削減支出法案
根據削減支出法案草案,此次的外交援助削減主要涉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下屬的人道救援、全球衛生、糧食安全與氣候援助項目,其中包括對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人口基金以及綠色氣候基金(GCF)的出資。美國長期是聯合國系統中最大的單一資金來源——占聯合國常規預算22%、維和預算25%,并承諾綠色氣候基金超過全球總額的一半。
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如果美國削減援助,將對全球最脆弱人群產生直接影響。” 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警告稱,可能面臨“項目暫停”與“受援國食品與藥品供應中斷”等后果。
公共服務削減影響“最后一公里”
在美國,聯邦政府對公共廣播的資助資金,原則上都是先撥付給聯邦公共廣播公司(CPB),再由CPB根據法規和內部機制劃撥給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以及地方公共廣播站。據統計,NPR和PBS每年通過CPB獲得的聯邦財政支持,大概分別占其資金來源的4%和15%左右。
△美國非營利媒體The Daily Yonder刊文批評,削減對公共媒體的支持,將是對農村地區的損害
2025年,聯邦政府撥付給CPB的預算為5.35億美元,這在聯邦總預算6.5萬億美金中,占比不到0.01%。雖然數額不大,但對公共媒體意義重大。因為這些資金會用于維持全美超過1400家公共廣播站,包括小城鎮和農村社區的地方電視與電臺,其中70%以上的資金會流向農村和偏遠地區,這些地方的公共廣播完全依賴資金維持運轉,無法依靠廣告或本地大額捐贈。也就是說,雖然絕對金額小,但覆蓋面廣,支撐著美國公共媒體體系的“基礎設施”,尤其保障了偏遠與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公共信息、教育與文化服務。它不像普通商業媒體那樣自負盈虧,因此一旦削減,影響的將是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
正因如此,削減支出法案所涉及的NPR與PBS等公共媒體,已經多次呼吁保留撥款,強調地方電臺與教育內容可能因此面臨關停。
法案引發激烈爭論
盡管削減支出法案涉及的90億美元削減在6.5萬億美元聯邦預算中比例不足0.02%,但象征意義重大。美國在全球官方發展援助(ODA)中占比高達25%至30%,在聯合國及全球氣候基金中的出資亦居首位。削減資金可能令美國國際影響力受損,同時在國內公共文化領域也引發結構性調整。因此,削減支出法案引發了激烈爭論。
共和黨強調該法案符合“縮小政府”的承諾。副總統萬斯表示:“美國納稅人無需為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機構買單。”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圖恩則稱其為“常識性財政措施”。
但即使在共和黨內部,該法案也遇到了以蘇珊·柯林斯(來自緬因州的參議員)、麗薩·穆克諾斯基(來自阿拉斯加的參議員)及前共和黨參院多數黨領袖、來自肯塔基州的麥康奈爾為代表的共和黨溫和派的明確反對。柯林斯指出:“我們需要更透明的項目清單與影響評估,盲目削減將威脅地方媒體生存與全球衛生項目。”
△CBS詳細報道各方對削減支出法案的不同觀點
民主黨更是對削減支出法案采取了堅決且持續的全面反對立場,認為削減資金將削弱全球公共衛生、人道援助、聯合國維和和地方緊急廣播等關鍵服務,認為這不是理性的預算討論,而是意識形態驅動的政治攻堅。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還指責該法案讓國會成了“橡皮圖章”,稱:“參議院變成了行政部門的附屬機構,為特朗普當了打手。”
正是由于分歧尖銳,該法案提出后的通過可謂步步驚心。初次在眾議院投票是214票贊成、212票反對,驚險通過;隨后在參議院的程序性辯論中是50票贊成、50票反對,靠副總統萬斯的決定一票才打破僵局,之后參議院對最終版本的通過則是51票贊成、48票反對;而7月18日凌晨眾議院最后的復議通過中,則為216票贊成、213票反對,又是異常接近。
特朗普當天立即簽署
按照立法程序,削減支出法案在眾議院通過后,將被送交總統簽署。而特朗普也是毫無耽擱,白宮收到法案后,當天即予以了簽署。這也是因為,7月18日已經是該法案涉及的資金撤銷申請的最后截止日期。
按照相關法律,總統提交預算撤銷申請后,國會有45個連續在會天數審議提案,其間,政府可以暫緩撥款。此次申請是特朗普6月3日發出的,截止到7月18日正好是45個連續在會天數。如果7月18日不能完成法案審議簽署,那么,法案涉及的外交援助及公共廣播支出將不能撤回,而是要按原方式執行。因此,如果想保證這項近90億美元撥款被正式撤銷、避免資金自動解凍,特朗普就必須在眾議院通過后于當天盡快完成簽署。
雖然削減支出法案的簽署生效被廣泛視為特朗普的又一次政治勝利,在法律層面完成了國會與白宮協調的完整循環。但是,圍繞削減支出法案的博弈,也再次凸顯了“大而美”法案后,兩黨財政觀念與社會優先級之爭依然尖銳,而且,這將持續影響2025年下半年乃至2026年的政策走向。(央視記者 武衛紅)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