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6 日,游客王先生在北京景區遭遇了一場來自共享單車的“背刺”。為了方便游覽周邊景點,他隨手掃碼解鎖了一輛雜牌共享單車。
本以為是一場簡單便捷的騎行,沒想到16分鐘的路程,竟然扣了他50元。
更讓他無奈的是,當他仔細查看掃碼頁面時,才發現起步價為30元,若未能準確停在區域內,還要收取20元的調度費。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共享單車的“背刺”現象普遍存在,就連大品牌也難以避免,共享單車紛紛陷入了漲價爭議。
從原先0.5元半小時,到如今1.5元10分鐘,這個漲幅讓不少用戶感慨“騎不起”。
曾經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給人們帶來便捷與實惠的共享單車,究竟為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2017年,可以算是共享單車元年。
從年初開始,ofo和摩拜就接連獲得了幾輪上億美元的融資,他們在牌桌的兩端,身后是超過20家投資機構的身影。
資本的狂熱,變成了這場商戰的發號槍指令。
巧合的是,ofo和摩拜的高層都堅信“搶占70%的市場份額再考慮盈利”的策略。在這一目標的驅動下,兩家公司開始了激烈地擴張。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此之前的網約車大戰,現在的外賣大戰,資本角力的實況輪番上演。
ofo獲得了滴滴、阿里巴巴等資本支持,而摩拜則背靠騰訊、工銀國際等巨頭。
為了爭奪市場,ofo和摩拜開始了“燒錢”,分別推出了免費試騎和紅包補貼,最夸張的時候,ofo推出“充100返200”活動,優惠程度令人咋舌。
這時的他們,似乎在玩一場不計后果的插旗游戲,誰率先在地圖上插上更多的小旗,誰就能勝出。
但ofo和摩拜在大刀闊斧的同時,危機也悄然來襲。
共享單車是一項重資產、重投入,但是盈利模式單一的項目,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只能依靠資本的融資。
激進盲目地擴張,使他們的資金鏈都變得岌岌可危。
ofo和摩拜為了維持運轉,鋌而走險,開始挪用用戶押金,同時急切地向資本市場尋求新的融資續命。
可資本市場也在逐步降溫,而合并的呼聲卻日益高漲。
在投資方的促成下,多方人馬終于匯聚一堂,準備商討合并事宜。
然而,在沒有得到理想的分配方案后,ofo創始人戴威梗著脖子,讓資本尊重創業者。摩拜CEO王維剛也不同意合并,合并提案就此流產。
與此同時,前期埋下的暗雷開始集中顯現,市面上單車數量嚴重過剩,遠超實際需求。多個城市出現了觸目驚心的“單車墳場”。
媒體的報道也引發了用戶警覺,兩家公司先后出現了押金擠兌潮,這也加速了兩家公司的崩塌速度。
最終,行業開始了洗牌,資本們隨之也進行了戰略調整。
2017年12月,螞蟻金服為之前主攻三、四線城市的小品牌哈啰單車(后更名為哈啰出行)輸血,助力其成為洗牌期最大贏家;
2018年1月,ofo主要投資方滴滴成立了自己的單車品牌青桔;
4月,摩拜接受了美團的收購方案,變身成為“美團單車”;
同年年底,ofo因資金鏈徹底斷裂而走向了破產清算;
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行業進入了下一個周期。
2018年至今,共享單車行業再也沒有出現過像2017年那般瘋狂擴張的時期,三家品牌發展步伐謹慎且精細化,市場格局也穩定了下來。
他們各自依托著不同的生態體系,在戰略路徑、生態發展上,也都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根據中國道路運輸協會2023年的數據,哈啰出行、青桔、美團單車三家公司投放的單車數量占據全國95%以上的市場。
哈啰出行最早的名字是叫哈啰單車,后來在2019年正式更名為哈啰出行,從這一舉動,我們就能看出當時品牌的野心和愿景。
在部分一、二線城市禁止投放單車后,哈啰出行憑借著早期在三、四線城市打下的品牌基礎,迅速占據有利地位,并順勢推出了助力車、順風車等業務,現在的哈啰已成功轉型為一個綜合性生態平臺。
而美團單車深度融入美團本地生活,在用戶騎行結束后,APP頁面基于地理位置推薦周邊餐飲等促銷活動。靠著這種套路,美團成功地為下一步消費引流。
而作為共享單車行業里的萌新,青桔單車為了能提高效率,盡快開拓市場,初創團隊直接租了一輛商務車作為“移動辦公室”,員工們坐在車上,幾天就換一座城市。
這股狠勁讓他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青桔單車在美團、哈啰主導的戰場中撕開了缺口,不到兩年時間,就沖到了行業前三。
同時,受社會發展驅動,電單車應運而生,這給予了共享行業又一波活力與挑戰。
根據研究,截止今年,國內的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已超4億人,市場規模已達到數十億元級別。
在這一片欣欣向榮中,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三家企業的共享單車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
高額的成本,緊張的運維壓力,再加上日常損耗,這些都注定了共享單車不是一個短周期、高回報的行業。
有人做過統計,一輛共享單車的日均收入在2.5元左右,電單車在4元左右。這都需要3~4年時間才能覆蓋成本。
于是,三家企業為了應對成本壓力,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漲價,這也被部分用戶吐槽為“關起門來殺豬”。
有朋友看到這里可能會問:為什么共享單車這一項目逐年虧損,但這些資本仍未放棄這一板塊呢?
首先,共享單車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每輛單車的日均騎行頻次為1.2~1.5次左右,月活用戶超過1.1億。
這么龐大可觀的用戶數據,平均下來僅需要幾毛錢的虧損,便能獲取用戶信息,幫平臺引流獲客,增強用戶對平臺的黏性。
比如,美團將單車騎行與到店餐飲相結合,用戶在騎行后隨機獲得美團的優惠券,促使用戶進行二次消費。
哈啰出行APP則是開啟了更多花式服務,打開軟件,大到金融借貸、小到冰箱貼周邊,甚至是景點門票,也能從中購買。
其次,用戶的騎行數據,也是一項相當值錢的隱形資產。
像用戶的出行時間、頻率、距離、路況等信息所匯聚起來的大數據,既能精準地向用戶投放廣告,也能夠幫助企業制定更加精準的運營決策。
最后還有一項“隱形資產”更令人意想不到——減碳量。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行為調整,減少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量。
騎共享單車,就是一個典型的環保減碳的行為,共享單車公司在用戶騎行過程中,也相應地積攢著減碳量。
從2011年起,國內多個城市陸續建立碳交易試點,2021年7月,碳排放交易權正式開市,企業之間可以進行交易。
2023年6月,哈啰出行發布的年度報告中,顯示企業累計減碳超1310萬噸。
兩個月后,深圳某建筑工地因鉆機尾氣超標,以2.4多萬元購買了哈啰出行377噸減碳量。
這樣算來,平均63.7元/噸,哈啰出行那些還沒成交的減碳量就價值5.943億。
更別提這背后所能得到的資源扶持,那更是無法計算的財富。
綜合來看,雖然共享單車本身還沒能孵化出金蛋,但也足夠讓資本舍不得放手。
如今網友戲言說是騎不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歷過“0元騎”的時期,內心對價格的標準早已失衡,在這種對比下,自然更難以接受現在的價格。
當然在個別情況下出現的亂收費現象,也加劇了用戶群體的不滿。
共享單車行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單純靠漲價來對抗成本,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傷害了消費者后,最終就會反噬企業自身。
想當年共享經濟剛盛行時,大家都覺得它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但若在便利之后,隨之而來的是高高舉起的“鐮刀”時,那企業終將會被市場拋棄。
參考資料:
1.北京青年報《共享單車紛紛推出紅包車 份額爭戰似曾相識》
2.智東西《ofo摩拜合并困局:昔日王者 危機四伏》
3.中研網《2025年共享自行車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趨勢前景分析》
4.讀特《企業損害環境,為什么會“買碳”賠償?深圳生態環境部門專家解惑→》
作者:槐序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