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還是跪了,日前丹麥議會以94票贊成,11票反對,通過了一項"防務合作協議",讓美國在格陵蘭島獲得了三大特權,這也預示著美國“索要”格陵蘭島的這場鬧劇,終究還是變成了現實,那么,美國為何總對格陵蘭島念念不忘?丹麥真的就這樣放棄這座島嶼了嗎?
美國獲得格陵蘭島實際主導權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地處北美洲東北方,北瀕北冰洋,南臨大西洋,西側靠近加拿大,東南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形成了“通兩洋、瞰兩陸”的地理區位。該島南北長約2700公里,東西寬1000公里,總面積高達216.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9個英國,6個德國。雖然構造基礎上屬于北美大陸加拿大地盾的延伸,但其主權實際上長期屬于歐洲的丹麥,島上則擁有高度自治權,是丹麥的一個自治領地。
自去年底以來,美國總統便頻繁提及購買格陵蘭島,但起初外界也只是將這一行為理解為美國在戰略調整下的輿論威懾,但萬萬沒想到,今年7月14日丹麥議會竟然通過了一項"防務合作協議",將格陵蘭島的三大特權拱手交到了美國手上。
首先是允許美軍在格陵蘭島任意地點建立軍事設施,并且無需事先征得丹麥同意,相當于將格陵蘭島的軍事控制權讓渡給了美國。
其次是美國獲得在格陵蘭島的司法豁免權,一旦美軍在島上做出違法行為,丹麥無權進行審理。最后是稅收豁免權,也就是說美國在島上的物資運輸以及相關產業的經營活動,都將不再受丹麥法律約束。并且,格陵蘭島的軍事指揮權,也從歐洲司令部轉移到了美軍北方司令部,這也就意味著,格陵蘭島的指揮體系已經被“北美化”了。
對此,丹麥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應對俄羅斯的“戰略威脅”,但實際上,俄羅斯目前主要戰略目標仍放在烏東,并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俄軍2025年在北極新增兵力實際上不足3000人。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丹麥真正擔憂的是來自美國的戰略威脅。
丹麥本身軍事能力薄弱,國防預算有限,在北約框架體系下,戰略安全長期受美國主導,丹麥的這種安全依賴,導致其為了避免被排除在北約在北極的戰略網絡之外,最終選擇與美國進行防務合作。
再就是美國的關稅制裁,讓格陵蘭島與經濟利益、軍事合作進行了捆綁,讓丹麥試圖通過妥協,換取美國解除關稅施壓。
盡管丹麥首相特意強調格陵蘭島并未進行“主權轉移”,但實際上美國已經在丹麥的這一"防務合作協議"中,獲得了對該島的實質主導權。
美國為何如此覬覦格陵蘭島
當下正是北極航道控制權博弈的關鍵時刻,而格陵蘭島恰好扼守北極航道的“黃金十字路口”,美軍可以通過改造升級島嶼北部的圖勒空軍基地,將其打造為導彈防御中樞,可對北極航道進行監控,從而獲得在北極事務中與俄羅斯長期博弈的籌碼。但這也意味著,美國在北極航道中將占據更多主導權,從而對相關船只進行限制。
目前,這一航道還尚未完全開放,但美國造成的影響便已經開始顯現,據消息稱,我國中遠集團今年經由北極航道通行的114艘商船,便遭到了美國海運局所謂“安全檢查”,預計將造成1.8億美元的年延誤成本。
同時,美國目前面臨嚴峻的稀土困境,由于缺乏完整產業鏈和核心提煉技術,導致美國80%的稀土依賴從中國進口,而稀土又是各種隱形戰機、導彈系統的核心材料,面對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出口管制,讓美國的國防工業陷入被動。
而格陵蘭島蘊藏著豐富稀土資源,美國如果能夠得到島上稀土資源開發權,便能以此作為改變其稀土格局的一塊重要拼圖,從而繼續推進稀土產業鏈重構,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另外,格陵蘭島還蘊藏著約170億桶石油,以及4.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通過對格陵蘭島進行油氣開發,有助于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上占據更多優勢。
可以說隨著丹麥的戰略妥協,格陵蘭島將進一步陷入博弈漩渦。只是世界正在逐漸走向多極化,美國還想用霸權思維維系地位,最終只會將自己推向更加難以擺脫的戰略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