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那年,14歲的全紅嬋一戰封神,三跳滿分的高光鏡頭刷爆全網,很多人說那是屬于天才少年的奇跡時刻,成名太早、壓力太大、外界期望太高,這些詞幾乎寫在她每一次亮相的彈幕里,四年過去了,同樣是聚光燈下,這位跳水新星卻連連遇冷,最近全紅嬋因傷無緣新加坡世錦賽,回鄉后身形發福,圍繞“自律與“天賦的爭議又被推上風口浪尖,真的是因為“不夠自律才走到今天這一步嗎,還是說運動員的成長本就沒有劇本可抄。
先拋開“自律這頂大帽子,看看事實,東京奧運那年,全紅嬋確實狀態爆棚,三跳滿分、總分466.2分,女子10米臺歷史最高分,她的動作堪比教科書,那種水花幾乎看不見的入水,簡直讓人懷疑是不是換了物理定律,誰都以為中國跳水隊又要多一個十年霸主,可現實用四年時間告訴我們,沒有人能永遠站在巔峰,尤其是運動員,尤其是天才型的運動員。
問題來了,這次退賽,外界的討論點并不是單純的傷病,而是全紅嬋“變胖了“不自律,社交平臺一波又一波的對噴,甚至把她和隊友陳芋汐體型、飲食上的差距反復橫跳,有人強調天賦再高也得靠自律兜底,有人覺得運動員也是人,難道要一輩子只吃水煮菜嗎,說實話,站在懂球人的角度,這事真沒那么簡單,體重確實影響跳臺動作的穩定和水花控制,發育期長身體、體質易胖、家族遺傳因素,這些全紅嬋自己也承認,動作變形、穩定性下滑不是靠喊口號能扭轉的,體重上來了,空中翻滾和入水的細微差別就會被無限放大。
但話說回來,就算自律指數打八折,誰能保證一個16、17歲的姑娘在高壓下能完全抵抗食欲誘惑,尤其是在家族普遍體型偏胖的情況下,看看全紅嬋的妹妹、媽媽和哥哥,體型都跟她有一拼,妹妹退役后體重直接翻倍,這種體質天賦和后天自律的拉扯,其實比比賽本身還要難打,普通網友刷刷數據說一句“擺爛,可真要讓自己天天只吃控卡餐,估計三天就要點贊回懟了。
說到底,體重只是全紅嬋遇到的問題之一,更棘手的其實是傷病,2025年剛開年,她就被一堆老傷輪番支配,腰部勞損、關節積液、肩膀脫臼、手腕損傷,幾乎每一項都是跳水運動員最怕遇到的,長期高強度訓練下,哪有不出問題的,東京那會兒她還沒發育完全,柔韌性和爆發力吊打對手,現在身體發育、力量分布變了,動作風險和傷病疊加,誰能保證還能復制之前的滿分神跡。
退賽回家,待遇變化也挺扎眼,巴黎奧運奪冠歸來時,全紅嬋是全村的驕傲,國家隊專人陪同、廣東體育局專車接送、家門口還安排安保,氣場拉滿,這次呢,退賽回村,門口安保沒了,專車沒了,國家隊也沒派人跟進康復,完全交給省隊處理,待遇上的落差難免讓人唏噓,也算是競技體育的冰冷現實,成績上來你是掌上明珠,狀態下滑就只能靠自己,但說到底,這種落差其實也提醒了所有運動員,沒有永遠的高光時刻,逆風翻盤才是常態。
當然,全紅嬋也沒完全擺爛,回廣東省隊康復期間,除了治療傷病,還在修正動作發力、加強核心力量和柔韌性訓練,康復周期定了三個月,目標就是2025年大灣區全運會,社交平臺上她偶爾曬曬游玩照片,但據央視體育記者說,她并沒徹底休息,低強度力量訓練、水中動作練習一樣沒落下,運動員的自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只靠嘴上說說的堅持,恢復得怎么樣,得看全運會的檢驗。
說白了,外界的質疑聲再多,最后還是得靠成績說話,2025年11月的大灣區全運會,就是全紅嬋證明自己的最佳舞臺,也是技術轉型的關鍵節點,如果她能調整好狀態、克服傷病和體重的雙重難題,回歸國家隊不是夢,但如果繼續下滑,可能真的會被后來者反超,競技體育就是這么殘酷,沒有人能一直吃青春飯,天賦和自律,永遠是雙保險,缺一不可。
所以,回頭看全紅嬋這幾年,既有天才少年的高光,也有成長的陣痛,鋪天蓋地的爭議和贊美,其實都只是過程,誰都希望她能逆風翻盤、再登巔峰,但冷靜想想,哪有那么多一路順風的劇本,只有扛住質疑、堅持到底的人,才能讓質疑變成掌聲,至于能不能再創奇跡,起碼全紅嬋還有時間,也還有機會,下一場比賽,才是她真正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