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團0元購要把奶茶店搞瘋了?!?/p>
顧客洪圓(化名)看著店內掛滿整墻的訂單,不禁發出感嘆。店員們忙得腳不沾地,取貨臺上堆滿商品,而她根本找不到自己該取的訂單。騎手也面臨同樣的困擾,由于實在不好找,為保證配送時效,只好勸顧客“別挑口味了,拿到哪杯算哪杯吧”。
店內堆積如山的訂單與取貨臺上數不清的奶茶
這一幕發生在7月12日,這一天,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推出“超級星期六”活動,將此前的500億元補貼計劃落腳到低價節點常態化。對手們也紛紛跟進,美團的“0元購”引發搶單熱,更有網友在暴漲“吃貨卡紅包”時,領到了“滿18.8減22.8”的超級紅包,相當于平臺倒貼4元請客。
繼今年3月騎手待遇問題引發關注后,眼下幾家巨頭又將圍繞外賣節展開交鋒。低價常態化的商業邏輯,在電商鼎盛的幾年間幾乎已被討論得盡人皆知,然而隨著流量觸頂、市場飽和,以及內容平臺的跨界沖擊,購物節的營銷奇跡已是昔日榮光。
7月12日,淘寶閃購和美團外賣推出周六活動
燒錢的苦戰向來不好打,特別是在主營業務承壓的時候,那么為何巨頭們執意要將造節之舉,在即時零售領域再復制一遍?
02
“超級星期六”:狂歡節重現
7月13日凌晨,美團官方宣布截至7月12日23時36分,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已超過1.5億。其中,拼好飯單量超3500萬、神搶手單量超5000萬。次日,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公布數據稱日訂單量再次突破8000萬創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購),同時日活躍用戶數在突破2億基礎上環比凈增15%。
戰報數據足以反映節點促銷的盛況。有消息稱,阿里試圖再造一個全民參與的促銷節日“超級星期六”:在未來100天內,消費者在每周六都可以獲得總額為188元的外賣消費紅包。對手的跟進則為星期六的火爆再添一把柴。一時間,伴隨著打單機不間斷的背景音,一場線上線下聯動的零售高潮席卷炎夏,隱隱有幾年前雙十一狂歡夜的影子。
于是這又引出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03
為何電商平臺執著于“造節”?
其實購物節并非新玩法,早在初代的線下商超發展階段,它就已成為常見的促銷手段。而在互聯網時代,由于線上場域對宣傳和銷售渠道的拓展,以及電商平臺誕生對成交環節的改寫,購物節又出現許多不同以往的特征。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交傳播的裂變效應,7月12日下午,“免費奶茶”的詞條登上熱搜,各大社媒平臺被外賣話題霸榜,領券教程、點餐攻略、曬單討論等內容層出不窮,如此盛況像極了當初雙十一全網算折扣、抄作業的場景。通過社交媒體形成病毒式傳播,這種潮流化會吸引更多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加上低成本幾乎不設下單門檻,銷量自然水漲船高。
另外,零售餐飲還有個造節的經典案例——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
肯德基“瘋狂星期四V我50”的熱梗討論
在營銷活動的輪番轟炸下,“V我五十”(微信轉賬50元)的熱梗已被網友們玩出不少花樣,大家會在八卦故事和抽象文案的末尾用“V我五十吃肯德基”做突兀反轉,達到逗樂的效果。這通過迎合年輕人宣泄情緒和呈現幽默自我的心理需求,將品牌宣傳根植進社交鏈條,最終達到“條件反射”的效果,人們一提“瘋狂星期四”就會想到肯德基,正如一提點外賣就會想到美團一樣。
04
但提到“閃購”呢?
目前還沒有一個平臺將自己與“閃購”或“即時零售”實現強綁定,這正是巨頭們的角逐目標,也就是搶占消費心智。星期六是一個絕佳切入點,因為它日常且高頻,加上低價活動反復洗禮和營銷,很容易催熟業態。造節其實是在造勢,誰的聲量越大,就越容易拉新拓客、搶占市場。
然而,投入成本與巨額收益永遠成正比。據36氪公布的數據,超級星期六當天,美團外賣和淘寶閃購兩邊合計虧損額超過了10億元。摩根大通從所做的行業估值模型中分析出這場博弈的豪賭性質,因此下調了盈利預期,并預測三家企業的股價將持續承壓。
平臺可以不惜血本,補貼換訂單,真金搏數據,但商家未必玩得起賠本賺吆喝的游戲。7月14日,“奶茶店稱外賣大戰1天利潤僅400元”“商家稱被平臺經理私自報名外賣大戰”等有關話題登上熱搜。很多訂單騎手的配送收入甚至超過了顧客的實付餐費,門店忙碌一天的收益未必超過平日,遵義市紅花崗區餐飲行業商會發布的《關于呼吁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補貼和不正當競爭的倡議書》中,特別提到商家面臨的“不參與則無流量,參與則破價虧損”的困境。
7月15日,遵義市紅花崗區餐飲行業商會發布《關于呼吁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補貼和不正當競爭的倡議書》
而比起補貼成本,備貨造成的供應鏈壓力是更讓商家頭痛的問題。不少門店由于大量“0元免單”涌入導致自動接單系統崩潰,最終無法接單制作,只能暫時閉店。
消費者同樣有所顧慮:“便宜我更不敢下單,產品質量堪憂,員工忙得做不過來,有的甚至讓外賣員自己制作、打包。衛生根本達不到要求?!?/p>
外賣優惠常態化,其實是電商造節的邏輯在即時零售領域的再演繹,其核心是通過“集中式折扣+社交裂變+近場即達”的組合拳重構消費行為。這種模式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拉動市場繁榮,但由此產生的商家生態惡化、品質信任危機、消費者折扣成癮等問題,將成為流量爭奪階段后,平臺追求長期價值的最大阻礙。京東、淘寶后來的低價革命屢屢受挫、拼多多下沉策略逐漸失靈等,正是上述問題的真實寫照。
此外,過度依賴低價促銷不僅透支了消費者對品牌的長期信任,更可能導致行業陷入低質內卷的惡性循環,最終傷害整個外賣生態的健康發展。
不過,面對高壓的競爭環境,平臺們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對手不會給你摸索精細化運營策略的時間,并且企業在探索商業模式的前期,正需要大量試錯從市場實踐和數據中總結經驗。
從行業角度,后來者的入局無疑為幾乎固化的“二八分”市場注入了活力,短期內搶奪市場的激進,很快會將即時零售的概念寫入消費者的腦海,從而激發市場潛力。但長遠來看,如何在跑馬圈地過后,通過技術降本、品質管控等向可持續發展的范式躍遷,才是企業決勝的關鍵。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