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義烈士
特別黨員的使命
——記抗日游擊隊大隊長陳安義烈士
陳志遠
陳安義,1914年12月24日出生于東海縣平明鄉陳墩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庭全膝下有二男一女,大哥陳安仁,陳安義排行第二。1922年,8歲的陳安義隨父親逃荒至沭陽縣韓山鎮韓山街(今韓山居委會)落戶。這個天資聰穎的少年雖未進過學堂,卻有著過人的記憶力。每逢韓山街逢集,他總愛擠進書場聽藝人說淮海鼓鑼,聽完就能原原本本地復述出來。隨便抄起根木棍敲打木升斗、瓷碗或是搪瓷缸等,就能即興說唱一段,引得街坊鄰里連連叫好。這個本事后來在鎮江丹徒縣和尚洲自衛團時派上了大用場——他不僅常給戰友們說書解悶,還能閱讀書報文件,這在當時的游擊隊員中實屬難得。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24歲的陳安義辭別家鄉,只身前往江南投奔同姓人陳士桃,加入了鎮江丹徒韋永義(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江蘇省高級檢察院檢察長)、管寒濤的抗日游擊隊。同年6月,在火燒諫壁洋橋的戰斗中,陳士桃不幸犧牲。陳安義強忍悲痛,將堂弟帶領下的七八名隊員連人帶槍完整移交給新四軍韋永義、管寒濤的部隊,自己則返回沭陽韓山招募志士。經他多方奔走,同宗的陳如善、陳士俊、陳士銀等熱血青年相繼追隨他奔赴江南。1938年秋,這支由4人組成的特別小隊徒步返回丹徒諫壁孩溪,與韋永義部勝利會師。
在丹徒縣和尚洲(今江心鎮),他們從偽警察手中智取三支步槍,組建了和尚洲自衛團,一舉趕走盤踞當地的偽軍鄂之華部。通過與焦山寺僧眾達成協議,以征收蘆灘稅賦作為軍餉來源,這支隊伍既獲得了合法身份,又切實保障了寺廟安全。隨著韓山鄉親陸續前來投奔,自衛團不斷壯大,陳如善更因作戰勇猛任手槍隊隊員。
1939年10月,韋永義正式任命陳安義為新四軍抗日游擊隊大隊長。這個特殊的任命賦予他雙重身份:對外以自衛團長示人,暗中卻肩負著護送新四軍人員物資、破壞日軍交通線的重要使命,使和尚洲成為新四軍南渡北上的一條重要通道。1941年10月中共長江工委成立后,工委書記彭炎(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在韋永義引薦下進駐和尚洲。陳安義親自負責保衛工作,在刀尖上為黨組織搭建起安全屏障。
短短數月間,和尚洲奇跡般成為長江工委的指揮中樞,焦山寺更化身為絕密的“紅色保險箱”——黨的會議在此召開,機密文件在此保管,就連傷病員也常在此療傷。1942年初,經嚴格考察,陳安義被秘密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這位民間藝人出身的指揮員,終于實現了向共產主義戰士的蛻變。
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陳安義頻繁的革命活動被暗藏于自衛團內的副團長、汪偽特務趙成章偵知,趙成章遂勾結地方反動士紳,收買部下任小洪、徐小二,于1942年6月8日將陳安義殘忍殺害。
陳安義烈士犧牲后,彭炎聞訊火速從世業洲趕回,親自指揮鋤奸行動:6月16日在烈士墳前處決徐小二,7月5日審判處決任小紅,繼而于鎮江生擒主謀趙成章。三顆子彈,告慰了英靈;三次審判,彰顯了正義。隨后,黨組織又撥灘田50畝,以撫恤陳安義烈士的寡母、妻子和女兒。
28歲的特別黨員陳安義烈士,生前不曾佩戴閃亮的徽章,犧牲后長眠于和尚洲上新圩的黃土之下。1978年12月,陳安義被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
站在新時代回望,陳安義們用生命詮釋的忠誠,恰似長江上的航標燈——不似燈塔耀眼,卻為暗夜行舟指明方向。他們教會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既可以氣吞山河如虹,也能夠潤物無聲似雨。當我們在紀念館陳安義烈士事跡展陳前駐足,在泛黃檔案的字里行間尋覓,那些被時光淬煉的精神密碼正悄然浮現:以民間智慧周旋敵營是膽識,用草根方式堅持信仰是智慧,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更是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