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報紙是垃圾!”
7月18日,特朗普在社媒上連潑三條怒火,把矛頭對準《華爾街日報》——這家媒體稱特朗普2003年給愛潑斯坦寫過含手繪圖案和輕佻對話的信件,特朗普直接炸了:“假的!我從不畫畫,那不是我的風格!”事情發酵一天后,他宣布起訴《華爾街日報》及其母公司,索賠100億美元,還放話要讓媒體老板魯珀特·默多克“吃不了兜著走”。
一封信引發的罵戰:《華爾街日報》沒曬原件,特朗普急了
《華爾街日報》7月17日的報道有點離譜:“特朗普2003年給愛潑斯坦寫生日信,內容輕佻,還有手繪圖案。” 但詭異的是,報道里沒附信件照片,也沒說信的具體內容,只說是“知情人士透露”。
特朗普的反擊來得又快又猛,三條社媒連珠炮:
“假的!我說話不是那調調,更不會畫畫——誰見過我畫畫?”
“他們拿不出原件,就是造謠!默多克明知是假的還登,就是針對我。”
“不光告報社,連母公司、作者全告,索賠100億,讓他們知道假新聞的代價!”
網友立刻發現疑點:愛潑斯坦2019年獄中死亡,相關信件若存在,早該被翻出來了,為何現在才曝光?《華爾街日報》作為主流媒體,沒曬證據就發文,確實有點“草率”。有網友調侃:“不會是有人仿特朗普的筆跡寫的吧?他那簽名辨識度那么高,曬出來不就知道了?”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特意提“民主黨掌控檔案四年沒動靜”——愛潑斯坦事件牽扯不少名流,特朗普暗指“民主黨拿假信栽贓”,把水攪得更渾。
100億索賠不是終點:特朗普的“反媒體”套路玩得溜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告媒體。過去幾年,他告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還把CNN告上法庭,理由都是“誹謗”。雖然多數官司沒贏,但他每次都把訴訟變成“政治秀”。
這次100億美元索賠,金額創了紀錄,但明眼人都知道,重點不在賠錢——還是為了在MAGA中的支持率。
有律師分析:“這種官司輸贏不重要,特朗普要的是過程——取證階段能強迫媒體交出信源,公開罵戰能上頭條,這都是免費宣傳。”
愛潑斯坦的“幽靈”:這封信為何敏感?
愛潑斯坦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顆地雷。這位美國富豪因性侵未成年人指控入獄,2019年“自殺”身亡,生前交往的名流包括特朗普、克林頓、英國王室成員等,傳聞他有個“黑料名單”。
《華爾街日報》此時曝出“特朗普給愛潑斯坦寫信”,時機太微妙:
信若真為2003年所寫,當時特朗普和愛潑斯坦還有往來(兩人曾是社交圈朋友),但特朗普后來稱“早就和他斷交”,信件可能打臉他的說法。
愛潑斯坦案件的受害者律師一直在找相關證據,若信件涉及不當內容,可能引發新的調查。
但特朗普抓住了關鍵:《華爾街日報》拿不出原件。網友扒出,特朗普的公開信件向來簽名潦草,且很少用手繪,“他連推特都懶得排版,會畫圖案?” 更有人翻出2003年特朗普的采訪,他說“愛潑斯坦有點怪,不太想理他”,和“寫輕佻生日信”的形象矛盾。
網友吵翻了:是假新聞栽贓,還是特朗普急了?
事件在社交平臺炸了鍋,評論兩極:
挺特朗普的:“主流媒體就是怕他當選,開始造黑料了,沒證據就敢登,該告!”
質疑的:“要是真沒寫,淡定應訴就行,喊這么大聲,不會是心虛吧?”
看熱鬧的:“100億?還不如捐給愛潑斯坦的受害者基金,比打官司有用。”
媒體圈也吵起來。《紐約客》專欄作家說:“《華爾街日報》沒曬證據就發文,確實不專業;但特朗普拿訴訟當政治工具,更破壞媒體監督。”
結語:一場沒有贏家的罵戰
特朗普和《華爾街日報》的這場官司,本質是“媒體可信度”和“政治作秀”的碰撞。《華爾街日報》沒證據就報敏感新聞,丟了專業度;特朗普拿100億索賠造勢,把法庭變成競選舞臺。
最終誰贏誰輸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假新聞”成了政客和媒體互撕的武器,受傷的還是那些想知道真相的普通人。就像網友說的:“與其吵來吵去,不如把信拿出來曬曬——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據特朗普社媒聲明、《華爾街日報》報道、網友評論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