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的星火跨越山河,當青春的腳步踏響協作的節拍,這個夏天,一場連接京藏疆青蒙五地的教育盛宴火熱進行。2025年7月11日—17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對外交流科協辦、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承辦的 “同心同行 相伴成長” 京蒙科技交流夏令營成功舉辦。來自內蒙古包頭市第三中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師生們以科技為紐帶,共赴一場雙向賦能的成長之約。在這里,知識打破地域界限,友誼在協作中生根,每一份探索都在書寫民族團結的嶄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全國、全市教育大會精神,按照建設教育強國首善之區重要改革任務安排,推動首都“融鑄式” 教育協作向縱深發展,打造援受地區師生交融新場景,有形有感有效推動各族學生形成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動局面,不斷堅定“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實現共同進步,北京市教委于2025年開展京藏疆青蒙“融鑄式”教育系列活動,創新打造 “行走的思政課”,助力五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育人方式改革和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形成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和社會協同力。
為期六天的科技夏令營里,來自內蒙和北京的同學們,結成“一對一,手拉手”的小伙伴,共同探秘北京天文館、中關村科技園,了解祖國最新科技發展成就;一起在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瞻仰毛主席紀念堂、游覽故宮、參觀黨史展覽館,見證中華民族璀璨歷史和繁榮發展;走近鳥巢、水立方、冰絲帶,感受“雙奧之城”的奧林匹克精神;一同流連于清華園內、未名湖畔,體驗高等學府學子們的學習生活……豐富的研學項目,讓京蒙兩地的孩子們共享同一片精神天空,大家同心同行,相伴成長。
盛大開啟:“同心同行 相伴成長”開營儀式
7月11日晚,“同心同行 相伴成長” 京蒙科技交流夏令營開營儀式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音樂廳隆重啟幕。京蒙師生歡聚一堂,共同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仲夏之夜。
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張燕、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對外交流科科長李倩、包頭市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副校長宋林、包頭市第三中學教師代表肖楠、27中黨總支書記袁利軍、校長陳昌林一同出席了開幕式。
東城區教委副主任張燕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2025年京藏疆青蒙“融鑄式”教育系列活動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實踐,為京蒙師生搭建了寶貴交流平臺。張燕副主任強調,27中承辦的京蒙科技夏令營,以“科技同心”“文化同心”“成長同心”為主線,通過深度體驗與實踐,深化師生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實現同心同行,相伴成長。她殷切希望同學們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積極參與每一項活動,大膽提問、勇于探索。在團隊合作中學會溝通與包容,在科技創新中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科技探索與文化交流中開拓視野、增進友誼。張燕副主任同時對27中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以及老師們的精心組織和付出表示感謝。
27中黨總支書記袁利軍致詞,對內蒙古師生的到來表示歡迎,袁書記介紹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并預祝夏令營活動成功順利。
文藝匯演亮點迭出:青春樂隊用一首《不再猶豫》點燃現場,舞蹈《等你的回答》彰顯活力,聲樂串燒、揚琴獨奏、扇子舞接連上演,金帆樂團壓軸表演掀起全場高潮。面對27中學生的傾情演出,內蒙古師生連連稱贊,兩地互動溫馨熱烈。歡迎儀式不僅拉開京蒙科技夏令營的序幕,更開啟了京蒙師生友誼新篇章。
PART 01
科技同心
探索創新路 共筑強國夢
夏令營以科技交流為主線,為兩地學子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在中國科技館航空航天展廳,師生們循著“東方紅一號” 的紅色軌跡,梳理中國航天從追趕到領跑的輝煌脈絡;北京天文館內,巨幅宇宙星云圖在頭頂鋪展,真實的月球樣本在燈光下泛著神秘光澤,讓同學們在仰望中發出連連驚嘆;中關村科技園區里,人工智能的靈動交互、生物醫藥的微觀奇跡等前沿科技集中亮相,瞬間點燃了同學們的創新熱情。
《紙飛機》項目式學習課程,更成為科技與友誼的雙重催化劑。京蒙兩地學生圍坐在一起,指尖翻動著紙張,在折痕的角度調試中琢磨空氣動力學原理,在一次次試飛、修正中培養科學思維。當承載著創意的紙飛機掠過藍天,劃出的不僅是優美弧線,更是跨越地域的友誼軌跡。
北京市第27中學
初二3班 候楓
參觀錦繡航天,火箭模型、飛船復制品震撼眼前。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探月,中國航天的每步突破都凝聚著航天人的汗水。這不僅點燃了我對宇宙的好奇心與渴望,還為我航空航天的興趣埋下了一顆種子。
走進黨史館,時光在展品間流轉。紅船模型、泛黃手稿、軍功章等等物品無聲訴說著從救亡圖存到強國建設的征程。唯有銘記歷史,方能不負時代,在自己的崗位上續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篇章。
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
八年1班 寧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我踏上北京這片充滿歷史韻味與現代氣息的土地,開啟研學之旅時,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次研學,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更是一次知識的拓展、心靈的洗禮和自我的成長。
走進故宮,仿佛穿越時空,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除了歷史文化景點,我們還參觀了中國科技館。在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科技魅力的世界。各種先進的科技展品和互動體驗設施,讓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這次北京研學之旅,讓我收獲頗豐。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我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那就是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包頭第三中學—秦家瑤
包頭市第三中學
秦嘉謠
清華園里悟學術真諦,未名湖畔感人文底蘊,天文館內探宇宙奧秘。北京研學,滿載而歸!
在黨史館的參觀讓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漫步在莊嚴肅穆的展廳中,那些珍貴的文物史料仿佛在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壯闊史詩。最令我動容的是看到革命先烈們用過的簡陋物品——磨損的鋼筆、打著補丁的軍裝,這些實物無聲地訴說著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在"真理的味道"展區,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把墨汁當紅糖的故事,讓我真切體會到信仰的力量。這次參觀讓我明白,紅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用行動傳承的精神密碼。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回望歷史,更覺肩上責任重大。
PART 02
文化同心
傳承中華魂 共繪同心圓
文化體驗活動如春雨般浸潤心靈,悄然厚植家國情懷。天安門廣場上,當五星紅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師生們昂首佇立,目光追隨著紅旗升至頂端,那一刻的莊嚴與自豪,在每個人心中激蕩起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故宮博物院里,朱紅宮墻映著琉璃瓦的金光,六百年的歷史沉淀在一磚一瓦中流轉,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觸摸著中華文明的厚重根基;大運河博物館內,元代漕船的蒙文銘牌靜靜陳列,那些斑駁的刻痕里,藏著各民族在水波蕩漾中交融共生的千年故事。
奧運場館的參訪更添別樣感動。“鳥巢” 頂部 56 個民族紋飾拼出的璀璨星河,在陽光下流轉著團結的光芒;“水立方” 的膜結構建筑里,凝結著科技創新與民族智慧的雙重結晶。閉營前的民族藝術展演中,京劇的水袖與蒙古族舞蹈的抖肩同臺綻放,馬頭琴的悠揚與京胡的嘹亮和諧共鳴,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舞姿,都在訴說著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之美。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
初二4班 郝怡平
通過今天的研學,我收獲了滿滿知識,更有諸多深刻感觸。在天文館,通過詳細的講解,墻上震撼的壁畫以及展覽館里陳列的儀器和樣本,浩瀚無垠的宇宙與星體運行的奧秘在我眼前緩緩展開。那些遙遠星系的閃爍,映襯著古老的行星按照復雜的軌道運行。更讓我深切體會到人類在天地間的渺小,也驚嘆于一代代人探索未知的執著與偉大。
走進鳥巢、水立方,感觸則更加豐富。金色通道的陶瓷馬賽克藏著56個民族的同心,座椅的紅灰配色融著剛柔并濟的巧思,游泳館內的每一處細節都透著匠心等等。這些建筑處處彰顯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這份對完美的追求,讓我既為祖國的強大自豪,也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
初二2班 張笑妍
故宮的紅墻在晨光中蘇醒,琉璃瓦流淌著金色的光澤。六百年的故事沉淀在每一塊磚石里,而年輕的講解員正用生動的語言,為古老殿宇注入新的生命。
鳥巢的鋼架依然挺拔,水立方在夜色中變幻著夢幻的藍。冰絲帶里,孩子們歡快地滑行,冰刀劃出銀色的弧線——奧運精神在這里延續,化作全民健身的熱情。
未名湖畔柳枝輕拂,清華園內荷香浮動。校園里自行車鈴聲清脆,抱著書本的學生們臉上寫滿朝氣。校門外,小朋友摸著狀元橋的欄桿,眼睛亮晶晶地許下心愿。
這座城市將厚重歷史與蓬勃朝氣完美交融,處處讓人感受到文明傳承的脈動與時代前進的足音。漫步其中,不禁對這片土地孕育的無限可能心生向往。
包頭市第三中學
張浩京
參加“見字如面,融鑄成長”活動,我深刻感受到民族團結的力量。活動中,京藏疆青蒙五地同學通過藝術、科技、足球等多元形式,打破地域界限,共同學習、創作與成長。藝術組的同學們以歌舞、繪畫為載體,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交融之美;科技組攜手探索前沿科技,在合作中激發創新思維;足球場上,混編隊伍的拼搏精神讓我們體會到團結協作的真諦。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研學體驗,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我們通過書信結對、文化交流,結下深厚友誼,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地少年同心同行,在共融中感悟家國情懷,在成長中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書寫了民族團結的青春篇章。
PART 03
成長同心
交流促交融 攜手向未來
促進交往交流交融,是這場夏令營最動人的注腳。“見字如面” 書信交流環節,兩地師生拿起印有長城烽燧與草原雄鷹的特色信箋,筆尖流淌的不僅是問候,更是心靈的靠近;分組實踐中,從共同校準紙飛機的機翼角度,到合作完成 “京蒙科技研學手冊”,默契在一次次討論中生長,友誼在一遍遍協作中升溫。
7月16日晚,位于通州區的北京藝術中心華燈璀璨照亮夜空。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藝術展演將活動推向高潮:來自北京、拉薩、新疆、青海、內蒙古五地的學生身著民族盛裝,通過京劇、民族舞蹈、民族器樂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在舞臺上繪出一幅流動的 “民族全家福”。演出最后,全體師生揮舞著五星紅旗,齊聲高唱《我和我的祖國》,歌聲穿越劇場,裹挾著青春的赤誠與團結的力量,久久回蕩。
北京市第166中學
初一2班 付紫軒
參觀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我深受震撼。這里創新氛圍濃厚,前沿科技成果不斷涌現,AI、航天等領域企業蓬勃發展。園區完善的孵化體系,助力無數創新想法落地。它是科技交流的高地,讓人真切感受到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踏入北京藝術館,仿佛闖入藝術的奇妙宇宙。館內空間開闊,燈光柔和,給展品營造出絕佳氛圍。雕塑造型獨特,線條優美。在這里,藝術是能真切觸摸到的靈魂表達,每一件作品都訴說著歷史,也深深觸動了我。最后的見字如面活動表演,舞者身著絢麗民族服飾,動作滿是風情。維吾爾族舞的熱情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用肢體訴說著民族故事,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與燦爛 。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像是各民族心手相牽的畫卷,讓我觸摸到了中華文化的靈魂。
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
初二5班 王乙玏
踏入故宮,朱紅宮墻與琉璃金瓦之下,歷史課本中的圖景驟然鮮活——每一道斑駁的刻痕都是前朝興替的低語,每一重巍峨殿宇都承載著時光的重量。我屏息凝望,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堅韌,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撲面而來。立于城樓,山風浩蕩,壯闊山河盡收眼底,民族脊梁的堅韌與偉岸,亦于此際在心中拔節生長。
在中國科技館,未來觸手可及。從模擬航天器到智能機器人,科學探索的脈搏強勁而清晰。置身其中,我不僅驚嘆于前沿科技的光華,更深刻體悟到肩上承載的時代使命——那是民族智慧傳遞至今的火炬,召喚我們以青春接力奔跑。
此行并非浮光掠影的游歷,而是用腳步丈量文明厚度、用心靈叩問歷史回響的深度跋涉。當宏偉的歷史畫卷與沸騰的現代脈搏在眼前交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愈發清晰:唯有珍視過往、把握當下、創造未來,方不負這偉大的時代所托。
包頭市第三中學
賈雯婷
舞臺上,各族孩子的解姿如王彩的河流,從新疆、西藏、內蒙、青海奔涌而來。他們踏著不同的節拍,卻偏織出同一曲和諧樂章。
那些旋轉的裙擺與躍動的靴尖,分明是文化血脈的延續。藏袍翻飛似雪山上的經幡,蒙古舞步帶著草原的遼闊,維吾爾族的手鼓敲擊出綠洲的歡騰。孩子們臉上真摯的笑容,比任何裝飾都更耀眼。
這哪里僅是表演?分明是千百年來各民族共生共榮的縮影,每一個動作都在訴說:差異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美麗?當不同文化如溪流匯入大海,便成就了中華文明的浩瀚。
“石榴結籽心連心,京蒙同心向未來。” 六天的朝夕相處,讓京蒙師生從初見時的靦腆微笑,到離別時的相擁不舍,共同成長的足跡,印在名校的林蔭道上,刻在科技場館的互動屏里,留在歷史遺址的青磚黛瓦間。當科技探索的智慧火花遇見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蘊,當首都學子的求知目光碰撞草原少年的明亮眼眸,京蒙兩地師生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場跨越千里的相聚,不僅讓孩子們在科技中開拓視野、在文化中汲取力量,更在心底播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而這顆種子,必將在歲月的澆灌下,生長為參天大樹,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活動雖已結束,但京蒙學子之間的情誼不會褪色,民族團結的種子已深深扎根。相信在未來,這份因夏令營結下的緣分將持續發酵,激勵著兩地青少年懷揣夢想、攜手前行,共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