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城的廣袤山林間,
藏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東北抗聯故事
待人們挖掘、傳頌。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仍在進行中,
通河縣檳榔溝抗聯密營遺址
出土的一批文物,
揭開了一段段塵封往事,
瞬間把人們帶回了當年的烽火戰場。
今年4月,第二屆“最美龍江文物安全守護人”揭曉,哈爾濱市通河縣交警大隊祁鳳麟入選,他是“四普”小分隊文化志愿者,與伙伴們一起走過3000多平方公里密林,為東北抗聯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通河縣文物普查采集標本庫房,祁鳳麟指著展柜內一副生銹的馬鐙告訴記者,他們在檳榔溝抗聯密營遺址的一處炕洞里,發現了這副馬鐙。根據史料記載,當年,抗聯隊伍缺少戰馬,馬鞍、馬鐙這樣的裝備也是稀罕物,“把馬鐙藏進炕洞應該是倉促之舉,或是部隊遇突發情況輕裝轉移不方便攜帶,或是不得不臨時放棄密營……只是,這馬鐙再沒等到主人來取。”祁鳳麟動情地說。
展柜內,陳列著一枚毛瑟槍彈殼。祁鳳麟說,這是1871型步槍所使用的11毫米黑火藥步槍彈。在洋務運動時期,裝備過清軍;到了民國時期,一些庫存流落到民間;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百姓帶著這種老式步槍上山加入抗聯。這種槍雖然老,但口徑大、威力強,抗聯部隊會把其分給善于打獵的鄂倫春族戰士使用。
收集到的抗聯密營遺物還有剃刀、泥火盆、玻璃瓶等生活物品,每一個老物件都藏著一段故事,也生動再現了抗聯戰士的艱苦生活條件和英勇戰斗精神。
檳榔溝抗聯密營是當年東北抗聯第三軍在通河建立的最大的后方軍事根據地,占地1.3萬平方米,位于通河縣清河林業局響河營林所附近的小古洞河西側,由檳榔寨和大本營兩部分組成。該密營是1935年年底至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的重要的后方軍事基地之一,為創建通河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全省掀起武裝抗日斗爭作出重要貢獻。1986年12月,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檳榔溝抗聯密營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檳榔寨在檳榔嶺上,是東北抗聯第三軍在“土匪山寨”基礎上擴建加固而成的,有頭道卡子和二道卡子兩道關口:頭道卡子海拔270米,山梁里側坡陡勢險,梁頂離地面50米,梁頂設哨位。繼續向北2.5公里是二道卡子,由戰壕、東營房和中營房三部分組成。山梁上的戰壕長400米,戰壕中間有兩個哨所,每個哨所均由兩個碉堡連環組成。戰壕營房和哨所建筑面積128平方米,東營房區有三棟營房、一口水井。
“大本營”四周環山,設在東低西高、約10萬平方米的臺地上。東邊是小古洞河,西邊是檳榔嶺,由營房區、練兵場和耕(菜)地三部分組成。四周設有40多個哨所,營房區共有9棟營房,位于大本營的中部。南北四排房屋,每排間隔30米,排列十分整齊。營房區營房建筑面積達1778平方米。
“大本營”的設計適應戰時需要,還有菜窖、水井、排水溝、廁所等必要的生活設施,是部隊休整、訓練的理想場所。1935年冬,東北抗聯第三軍轉移到通河后,收編了幾十股義勇軍、山林隊,這里的防御工事進一步加強,哨卡、哨所、戰壕、掩體、碉堡、交通壕、小型兵工廠、服裝廠、醫院、倉庫、兵營等一應設施功能齊全。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領導人和著名的抗日將領馮仲云、金策、趙尚志、李兆麟、李福林等都曾以此為基地,展開抗日游擊斗爭。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羅彥坤
視頻、圖片由祁鳳麟提供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