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2025年7月初,國際輿論場突然被一則來自德國的指控攪動。德方聲稱,其一架在紅海執行任務的飛機遭遇中國軍方艦載激光瞄準,直斥此舉“危及安全”、“完全不可接受”。消息一出,德外交部迅速召見中國大使,一副興師問罪的強硬姿態,時間點恰好卡在德國總理默茨計劃年底率大型商業代表團訪華之前。這種“巧合”未免過于刻意,更像是精心編排的外交劇本。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在7月10日回應的寥寥數語,卻精準拆解了這場戲碼。官方明確表態:“德方所言與事實完全不符。”事實的核心在于空間錯位——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當時正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紅海并非其活動范圍。更關鍵的是,中方直接戳破技術謊言:“沒有開機使用激光設備。”德方倉促搭建的指控舞臺,在陽光下瞬間垮塌。
德國(資料圖)
這場無端風波,折射出德國某些勢力在默茨訪華前的微妙心態。一面是高層積極籌備年底的訪華行程,意圖深化經貿合作,隨行商業代表團被曝規模可觀;另一面,軍方或鷹派卻試圖通過制造“中國威脅”的噱頭,為談判桌上憑空增加籌碼。這種經濟上渴望合作、政治上示強攪局的矛盾姿態,恰恰暴露了其對華戰略的內在撕裂——既想分享中國市場的紅利,又難以擺脫對華防范的冷戰思維桎梏。
頗具諷刺的是,就在德國炒作“激光威脅”之際,國際航運界卻悄然流傳著另一番景象:多國商船為安全通過敏感海域,主動懸掛中國五星紅旗作為“護身符”。這一細節無聲勝有聲,它既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負責任大國形象的認可,也是對德國臆想式“中國威脅論”的辛辣反諷。當中國標識成為商船的安全圖騰,某些國家炮制的軍事威脅敘事,在現實面前顯得何等蒼白空洞。
德國(資料圖)
德國此舉不僅邏輯荒誕,戰術上也相當拙劣。將民航飛行員駕駛的民用飛機(疑搭載軍方人員)包裝為“遇襲主角”,刻意模糊軍民界限,本身就帶有信息欺詐的色彩。這種手法與其說是高明策略,不如說是黔驢技窮的碰瓷。它無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行動,十余年來為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國際航運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公共安全產品。用污名化反噬貢獻者,何異于自毀道德高地?
中德關系的航向,終究取決于雙方能否恪守理性與互信。中方在澄清事實后,仍呼吁德方“尊重客觀事實,加強溝通協調,維護兩國兩軍關系大局”,展現出成熟大國的戰略定力。2025年底默茨的訪華行程,將是對德方誠意的關鍵檢驗。
德國總理默茨(資料圖)
真正的政治智慧,在于放下偏見編織的“遮羞布”,以務實態度拓展合作空間。畢竟,當五星紅旗成為商船跨越風浪的信物,它早已為大國相處之道寫下了無聲的啟示:安全源于互信,而非對抗;尊重贏得尊重,而非恫嚇。德國若真為自身利益計,是時候走出臆想的迷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