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式,邀請函已照常發出,包括鄰國韓國。
但不同于過去的熱烈氣氛,今年韓方的回應頗顯冷淡,韓國總統李在明最終決定不出席這一大型外交活動,此消息一經確認,隨即在東亞政治圈掀起波瀾。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是否出席”的問題,而是一次對外戰略優先級的公開表達,更深一層地看,這背后是韓國在中美之間選擇的站隊,為什么這樣說呢?
據韓媒報道,7月17日,在與資深政治顧問金鐘仁共進午餐時,李在明罕見就閱兵話題松口:“希望美國不要誤會我。”
金鐘仁隨即回應:“有美國人已經覺得你太親中,該澄清一下。”李在明點頭附和,說:“韓美同盟始終是第一位的。”
這段對話無疑透露出兩個關鍵信號:
李在明已經意識到在中美之間的任何小動作都會被過度解讀;韓國外交戰略的排序已然成型:美國優先,中國重要,但不可冒險。
眾所周知,李在明長期被貼上“親中”的標簽,尤其是在其剛上任初期,就釋放出一系列較為溫和的對華言論,比如呼吁修復中韓關系,表示臺灣問題“與韓國無關”,并強調中國對朝鮮半島穩定的重要性。
這些言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國,但若從全盤外交安排看,其“親中”的評價顯然過于片面,上任后首訪美國、次訪日本,中國被排在第三位,在軍事合作層面,他未曾削弱韓美日三邊合作,如今拒絕參加中國閱兵,更像是一次有意為之的“切割動作”。
可以說,李在明并非親中,而是不愿像尹錫悅政府那樣徹底將國家戰略捆死在華盛頓一邊,他所尋求的,是一種有限自主,在現實約束下的靈活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方遞出邀請函時,韓國并未第一時間回應,直到美日韓剛剛完成“自由之刃”聯合軍演后,李在明方面才明確表示不會出席,對外的理由并無詳細說明,但外界普遍將其視為對華盛頓的“戰略交代”。
這種安排,顯然不是偶然撞期,而是刻意規避,正如金鐘仁所說,“別讓美國更不放心”,這其實是對美國當前對韓疑慮的一次及時回應。
一位韓外交部前官員告訴媒體稱:“現在華盛頓對‘新亞洲領導人’的信任正在經歷微妙變化,尤其在俄烏沖突和臺海局勢不斷升溫的背景下,韓國如果不給出清晰信號,可能被劃入‘觀察名單’。”
但對于李在明這番“投誠”,美方似乎并不是十分領情,美國方面雖然收到這份“不出席”的政治信號,但反應似乎仍不滿意。事實上,李在明上臺以來,不少美國國會議員已陸續表達過對其外交方向的擔憂,尤其是對其在半島政策上的“緩和傾向”表示“觀望”。
甚至有聲音直接質疑他可能“削弱美日韓三邊安全架構”,對華態度成為華盛頓衡量首爾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指標。李在明“講緩和”的語調,在美國部分鷹派政客眼中已接近“模糊與妥協”。
美國在此問題上的標準也很明確:不僅看你做了什么,還看你是否言行一致。“不參加”閱兵只是表象,在安全議題、對華技術出口、半導體鏈條和對臺表態上,才是判斷你站位的依據。
換句話說,李在明即便在象征性事件上小心謹慎,也很難完全撕掉“親中”標簽,除非他在實質政策上做出讓華盛頓滿意的讓步。
其實對于李在明的選擇,中方并不感到意外,據知情人士分析,中方早已預判李在明不會出席,中方清楚,韓國的對外政策中,美國因素始終處于“主導”地位。
“來不來閱兵”對中方而言并不決定性,關鍵在于未來具體事務上的配合度:比如對中韓經貿項目的處理、芯片制裁的態度、在聯合國及亞太平臺上的投票傾向。
目前的判斷是:韓國經濟上需要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在戰略自主性方面幾乎為零,這是一種結構性限制,不是換誰當總統就能改變的。
李在明只是在這條既定軌道上,嘗試做出一點“緩沖區”,這種行為,中方既不會驚訝,也不會失望,你們認為呢?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部分美國人認為韓國總統“親華”?李在明稱:希望美國不要誤解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