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于中國女籃大勝韓國隊,特別是2米26的張子宇在內線橫行無阻這件事,韓國媒體是真的“坐不住了,比賽剛打完沒多久,韓國那邊的輿論就炸了鍋,《東亞日報》直接甩出“女版奧尼爾這樣的標簽,還上升到“張子宇破壞籃球生態的高度,甚至有人公開呼吁,超過2米20的球員應該被禁賽,這波操作可以說是讓吃瓜群眾和球迷都看傻了,原來身高也能成“原罪,這邏輯不免讓人懷疑,韓國體育界是不是有點輸不起了。
問題來了,一場本該討論技戰術、球員成長或者隊伍差距的比賽,怎么突然演變成了“身高歧視的大討論,難道籃球這項運動,從此要給每個人都發個身高上限?其實張子宇的表現,放在亞洲女籃的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存在,2米26的身高、夸張的臂展,再加上基本功扎實,確實給韓國女籃制造了巨大的麻煩,但籃球這項運動,本來就是天賦和努力的結合體,姚明、奧尼爾、姚明時代的王治郅、或者WNBA的瑪雅·摩爾,這些名字哪個不是靠著天賦+訓練打出來的,如果只因為某個人的身體條件突出就要限制資格,那當年喬丹是不是也該被“禁飛了。
韓國媒體把張子宇直接比成奧尼爾,說中國女籃靠她取勝“不光彩,這話說得有點太重了,畢竟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張子宇再高,也得有隊友配合才能把球打進去,比賽里,韓國女籃并不是沒有機會,她們也試過包夾、繞前、甚至用速度去沖擊中國隊的防守,但說白了,張子宇就是能在籃下吃餅,能保護籃板,這不是作弊,是實力,換句話說,韓國女籃要真覺得“生態不平衡,不如回去多培養幾個高個子,光靠嘴炮和對噴,解決不了問題。
有球迷調侃說,韓國這是“只許自家贏球,不許別人長個,看起來有點好笑,但細想也不無道理,韓國女籃過去這些年,的確很難出現2米以上的高中鋒,更別說張子宇這種級別的內線了,可這不是別人的錯,籃協、青訓體系、甚至遺傳基因,哪個環節都影響著球員的身高和發展,難道因為自己隊里沒“巨人,就要求別人也都矮一點?要真是這樣,NBA里一大半球員都得下崗了。
再退一步說,國際籃聯(FIBA)真的會出臺所謂的“身高限制嗎?這個提議在籃球史上幾乎沒有先例,籃球從誕生那天起,規則就強調“只要你能把球投進籃筐,你就有資格上場,身高只是加分項,不是門檻線,別忘了,小個子球員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艾弗森、納什、甚至中國女籃的邵婷、李夢,誰說她們贏不了高個子?關鍵還是看技戰術和團隊配合。
中國球迷的反應也很真實,網上一邊倒地表示不認同韓國的說法,很多人直接點贊回懟:“不讓用張子宇,就像不讓湖人用奧尼爾一樣,不能因為奧尼爾太高太壯,就限制他上場吧,還有人說:“規則里沒說限制身高,只要是人,誰都能打,說白了,這就是怕輸、輸不起的典型心態,競技體育,贏了要得起,輸了也要輸得起。
其實,韓國體育界在世界體壇一直都挺有“特色,遇到實力差距大的對手,經常會想辦法“抹平差距,2002年韓日世界杯的故事大家都記得,主場優勢直接把一支小組賽水平的球隊送進四強,結果至今都是爭議話題,這次的“張子宇風波,說到底還是一種輸不起的表現,既然打不過,就想辦法讓對方不能打,這思路確實有點“東亞特色。
當然,站在中立的球迷視角,這場中韓女籃的較量,確實讓人看到了亞洲籃球的新風向,張子宇的出現給中國女籃帶來了質的提升,也倒逼對手去思考如何應對高大中鋒,這本身就是好事,體育的魅力就在于不斷突破極限和自我超越,而不是給自己設限、給對手找理由。
結尾還是得說一句,籃球不是“拼身高的單項賽,場上五個人各有分工,團隊配合、技戰術、心理素質,哪一樣不重要,張子宇有身高優勢沒錯,但她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韓國女籃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誰也別指望靠堵住天賦就能贏球,競技體育,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實力說話,你說巧不巧,下一次中韓對決,可能就不是身高話題了,而是看誰能用實力說服對方,全場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