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這四個字用在特朗普身上,簡直太貼切了!尤其在對中國方面,特朗普把這一招玩得明明白白。不管是示好還是施壓,說變就變。這不,特朗普前腳剛示好中國,表示愿意訪華。后腳就掄起關稅大棒,直接落槌,變臉真的比翻書還快!
就在這幾天時間里,歐美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又發(fā)生了驚天變化,歐盟和美國都出手了。一方面,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提升到了38.1%。另一方面,美國則將這部分的關稅加征至100%。而結合之前的關稅稅率,這意味著,一輛中國生產制造的電動汽車出口到美國市場,總關稅稅率最高可以達到汽車售價的160%,在如此高的關稅稅率之下,試問還有哪個美國消費者會選擇中國電動汽車呢?這相當于直接對中國電動汽車關上了出口大門。
看起來,這一招精準打擊的是中國電動汽車,但實際上呢?這一重錘落下,最先喊疼的,竟是自己人——特斯拉。這出戲比好萊塢劇本還精彩——美國掄起的關稅大棒,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最后結結實實砸在了馬斯克的上海超級工廠上,連鎖反應來了!
都知道,特斯拉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就是中國上海,而這座特斯拉超級工廠,可以直接決定特斯拉的成本控制以及全球供應。但現如今,在美國的高關稅下,中國電動汽車被關在了門外,國內供應充足,這就導致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利用率直線下滑,或不足50%,創(chuàng)歷史新低。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生產的Model 3有三分之一原本要漂洋過海去美國,現在卻被自家政府的關稅墻擋在門外。
如果特斯拉繼續(xù)選擇在中國加大生產,享受中國供應鏈的紅利、減少制造成本,那么當中國制造的特斯拉“啟程回國”時,就要支付高昂的關稅。但如果特斯拉回歸美國本土制造,又要面臨著“成本競爭”和“價格競爭”的雙重難題。基于此,特斯拉團隊不得不向官方發(fā)送郵件,希望可以把特斯拉排除在高關稅清單之外。
和特斯拉的不安相比,中國則沒有被被高關稅所影響,反而冷靜的打出了一張丙酸牌,在歐盟洋洋得意的舉起38.1%的關稅大旗后,中國就對歐盟進行了丙酸反傾銷調查。丙酸?這又是什么東西?
簡單來說,丙酸是一種化工中間品,可以用于食品、飼料以及醫(yī)藥等中,而恰恰這些產業(yè)就是歐盟的支柱性產業(yè),精準打擊了歐盟的痛點。這招"打七寸"的反制,既沒掀桌子也沒摔椅子,卻讓歐洲企業(yè)集體打了個寒顫。
別看歐盟湊熱鬧很積極,但實際上,只是看起來硬而已。歐盟的關稅壁壘,早就暴露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想要重振歐美制造業(yè),哪有這么容易?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中國從鋰電池到電控系統,再到產業(yè)集群,不管是技術迭代的速度、工藝的先進程度還是成本控制的效率,全都世界領先。
而且不止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早就把工廠開到了全世界,這種“你修墻我搬家”的策略,讓歐洲的關稅大棒掄了個寂寞。中國電動車能在暴雨中跑出加速度,靠的是全產業(yè)鏈的“集體作戰(zhàn)”,是從鋰電池到智能駕駛的“科技樹全點亮”。這種內生動力,高昂的關稅也無法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