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碧的飯店在七月十六日重新開張,水痕尚在壁間蜿蜒。上午她正拾掇狼藉,一個陌生電話打來:訂桌,十人。她與伙計們倉促四散,搜羅食材——這殘局重張第一單,如久旱后一滴雨,是生計的微光。
中午十二點,來客落座,楊玉碧一眼認出其中兩位:縣委書記徐勃與縣長王飛。十個人,一只醉鵝,四碟涼菜,杯盤間談笑風生。徐書記邀老板娘同席,關切探問災后艱難,言語如溫水浸潤焦土。
待到結賬時,店里收款碼遍尋不著。徐書記微信轉去七百元,附言“水災受損嚴重,祝越來越好”。楊玉碧慌忙點下退還,徐書記卻執拗再轉,一句“700,好‘七’!”——黔地諧音“吃好”,竟成官民推讓間的微妙注腳。
最終,店員翻出收款碼,徐書記認真付了448元正賬。
縣委辦隨后解釋,此乃“帶頭消費”,意在提振災后信心。災后重建,向來有兩條戰線:看得見的,是挖掘機清除淤泥,鋼筋重塑斷壁,速度驚人;而另一條戰線,是人心深處,那些無形堤壩的修復。
楊玉碧的兩家店,洪災卷走五六十萬。多少小本經營者血汗付之濁流?保險單上的數字杯水車薪,流程漫長如望梅止渴;更有小店薄本,未曾投保,前期投入如泥牛入海,貸款卻如影隨形。
此時,唯有真金白銀的消費,才是能救命的活水。
徐書記一行自掏腰包,其意義遠超一頓飯的價值。當官員們坦然坐在水浸痕跡尚存的店鋪里點菜、談笑、結賬——這本身便是最直白的昭告:生活并未被沖垮,信心終要重回人間。
災后重建,宏大敘事固然令人動容。但最真實的復蘇,往往始于最細微處:一碗熱騰騰的醉鵝端上桌,幾張鈔票被鄭重遞過沾著油污的柜臺。領導們咀嚼著鵝肉,汗珠在額頭閃爍,分不清是辣椒的烈還是責任的重量。他們掏錢結賬的手勢,比任何公文上的紅頭印章都更具象可信。
那七百元與四百四十八元的推讓,是民間智慧與官方意志在煙火氣中的一次相視而笑。災后重建會議室的藍圖再瑰麗,終究不如領導兜里實實在在的現金,更能熨平商戶眉間焦灼的褶皺。
當徐書記的筷子伸向最后一塊鵝肉時,榕江的算盤珠子終于又響了起來。那聲音起初細碎、遲疑,終究匯成一片——它壓過洪水的余響,是瓦礫之下,市井重新搏動的心跳。
此刻的榕江縣,書記帶頭請客吃一頓飯,好過開十場復工復產專項會議。商家有信心,持續經營、追加投入,消費者有地方消費,消費體驗上去了,才愿意掏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