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淘汰賽剛開打,韓國女籃就用一場104:71把菲律賓送回家,33分的分差說慘案不為過,這場比賽之后,關于韓國隊到底是不是“挑對手的爭議又被炒了出來,畢竟在A組最后一輪,她們可是真有選擇權——是去上半區提前碰日本、再可能遭遇中國,還是下半區先刷菲律賓,再去碰強隊澳大利亞,結果大家也都看見了,韓國隊選擇了后者,外界怎么看,這個分歧其實一點也不小。
先看比賽本身,韓國女籃本場壓根沒給菲律賓太多機會,首節直接拉開14分,后面的節奏就是一路平推,三分球、快攻、防守反擊一套接一套,場面上菲律賓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這已經不是普通的實力差距,更多是執行層面的碾壓,韓國隊的紀律性和團隊配合確實在亞洲女籃里算數一數二,實際也沒什么花哨,就是一板一眼把基本功打到極致,遇到節奏慢的對手,出大比分不稀奇。
不過,真正讓網友熱議的,還是韓國女籃的“選路操作,這事兒在亞洲女籃并不多見——明明有機會通過輸球調賽程,結果她們選擇贏球,主動去下半區避開中國和日本,先和菲律賓打一場“保底四強,后面再拼澳大利亞,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務實選路,你不能說她們不拼,也不能說她們擺爛,這更像是一次理智的自保,畢竟對韓國女籃來說,亞洲杯能進四強已經算完成任務,接下來的對手再強也無所謂,搏一搏也不是沒可能。
但問題也來了,這種“挑對手的做法到底有沒有問題,或者說,會不會影響比賽的公正性,其實放在國際大賽里,賽制設計本來就給了球隊操作空間,規則允許的情況下,誰不想給自己爭點便宜,這跟CBA、NBA最后幾輪“擺爛避強隊一個邏輯,差別只在于亞洲女籃的舞臺小、關注度沒那么高,動作就容易被放大,球迷會說“沒骨氣,但教練心里肯定是把晉級放第一位。
從韓國隊自身情況看,她們小組賽曾被中國女籃打了個22分,實力差距確實肉眼可見,但那場上半場韓國還是咬得很緊,靠的是高位逼搶和外線投射,一度給中國制造了麻煩,這說明韓國隊不是完全沒有競爭力,只是硬實力沒法和中日抗衡,遇到澳大利亞這種風格偏硬的隊伍,怕就怕被內線打爆,畢竟澳女籃身高和對抗都不是亞洲隊能比的,韓國想爆冷,得靠手感和速度,外線必須全開才有機會。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女籃和日本女籃這條線,兩個亞洲頂級的強隊,基本已經把“決賽見寫在臉上,韓國隊避開她們也算現實,畢竟歷史交手幾乎沒什么勝算,但也有人說,作為老牌勁旅,韓國怎么能當“逃兵,是不是該硬碰硬拼個痛快,這話說得有點理想化了,競技體育本來就是實力說話,韓國選路雖不美觀,但你挑了菲律賓就得贏,后面對澳大利亞也沒人會再講情懷,輸了就是實力不夠,贏了就是真正的爆冷。
再拉回到比賽現場,韓國女籃能贏這么多,除了實力碾壓,也跟菲律賓自身狀態有關,這支東南亞球隊本來就不是傳統強隊,亞洲杯舞臺上更像“陪太子讀書,每年能進淘汰賽已經算超額完成,碰上韓國這種硬茬兒,輸了也不算丟人,反倒是韓國隊用一場大勝把自己狀態拉滿,為接下來的硬仗做足鋪墊,心理上肯定比被中日輪番摁著打要舒服得多。
有意思的是,韓國女籃這次操作也讓網友分成了兩派,一派覺得她們務實,既然不是奪冠熱門,那就先保證成績,再圖進一步,另一派則認為競技體育就該硬鋼,挑對手是“慫,甚至有點自毀傳統,這種爭議其實每逢大賽都會有,歸根結底還是對“成績和“精神的不同理解,站在球隊角度,沒人會主動選更難的路,畢竟晉級才是硬道理,對手再強,也要先把眼前的比賽打好。
最后,韓國女籃下一場對陣澳大利亞,說實話,爆冷難度不小,澳女籃的內線和整體配置都壓過韓國一頭,唯一的機會就是韓國外線突然開掛,能不能做到,得看天意和臨場發揮,歷史上也不是沒出現過這種奇跡,但亞洲女籃的格局這幾年變化不大,中日澳三強輪流坐莊,韓國想要逆襲,除了挑戰自己,也得祈禱對手失誤,換句話說,她們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交給賽場,球迷們不妨靜觀其變,別光糾結“挑不挑對手,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