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王佳妮7月19日報道:今夏滬上備受矚目的科學盛事——“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再掀全新篇章。今天上午,由上海科技館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攜手策劃的“內蒙古主題周”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啟幕,將來自北疆草原的濃郁風情與珍貴的遠古生命印記帶到申城,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融科學探索與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盛宴。
活動現場,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李陟宇共同為主題周揭幕。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馮偉民研究員以一場題為《化石奧秘與恐龍世界》的專題講座,為現場觀眾深度解讀了化石背后的科學密碼。他通過生動的案例,系統闡釋了骨骼、足跡、羽毛、蛋巢等不同類型的化石如何幫助科學家們重構一個真實而多彩的遠古世界,揭示恐龍的形態、習性乃至演化全貌。
為激發青少年對古生物學的興趣,上海自然博物館還聯合騰訊微信創新實驗室,在啟動儀式上發布了“中國恐龍大展·AI小程序創意設計征集”活動。該活動鼓勵6至18歲的青少年利用編程工具,將科學知識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在動手實踐中構建自己的“恐龍世界”,以此加深對科學的理解。
為了讓公眾獲得更豐富立體的體驗,“內蒙古主題周”推出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配套活動。生動有趣的科普課程《恐龍中的小不點》引導孩子們探索小型恐龍的生存智慧;展廳內,悠揚的馬頭琴、神秘的呼麥以及充滿力量的舞蹈《白馬》等民俗快閃表演,瞬間將觀眾帶入遼闊的草原;4D影片《壯美內蒙古》則通過多感官的交互技術,讓人們身臨其境地“穿越”時空,感受內蒙古的壯麗地質與生態文明。
東方網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古生物化石的富集之地,內蒙古此次帶來了多件極具分量的珍稀展品。其中,罕見地保存了完整腸道結構的王氏達斡爾龍,為恐龍內部解剖學研究提供了關鍵樣本;2024年才被正式命名的百年鴛鴦龍,則訴說著一段跨越世紀的科學發現之旅。此外,體型龐大的二連巨盜龍、有著夸張尾羽的胡氏耀龍,以及被證實是“模范父母”的嗜角竊蛋龍等明星展品,生動展現了內蒙古在竊蛋龍類、帶羽恐龍研究及恐龍行為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展覽還首次系統展出了來自鄂爾多斯的“恐龍舞池”足跡化石,連同五穗花蘇鐵等古植物標本,共同構建了恐龍生活的完整生態圖景。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本次主題周的成功舉辦,是滬蒙兩地文博機構長期深度合作的結晶。自2023年以來,上海科技館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在科普教育、展覽共建、人才交流及標本修復等多個領域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性機制。此次活動不僅是雙方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動區域間科學與文化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自五月底開幕以來,已成為滬上熱門的文化地標。展覽匯集了全國12家頂尖科研機構與博物館的118件(組)珍貴標本,是近年來國內學術價值與科普趣味兼具的大型恐龍主題展。據悉,展覽后續還將推出更多主題周活動,為公眾持續描繪一幅生動的“恐龍中國地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