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走過104載春秋,成為當下最具影響力、最為持久的大黨之一,其黨員人數已突破一億。中國共產黨不僅是與中國革命歷史緊密相聯的政黨,更是一棵生機盎然、歷久彌新的常青樹,一次次打破外界的唱衰論調。百年來諸多政黨瓦解,在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中國共產黨展現的韌性與活力引人深思:其政治生命力緣何不衰?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應變求變?而當前中國共產黨向治理型政黨的轉變,又向世界揭示中國現代治國理政的何種本質?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開展“風雨一百零四載,奮進強軍新征程”重溫入黨誓詞儀式,組織新老黨員集體過“政治生日”(無人機照片,6月29日攝)。(新華社圖)
從革命先鋒到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1921年誕生之初是由一批受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十月革命感召的知識分子構成。早期的發展歷程是以革命斗爭為主軸:先是對抗國內軍閥與國民黨政府,繼而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1949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
然而,轉型歷程不乏波折。革命勝利后的歲月歷經劇變,迫使黨的領導層不斷調適方略以應對新現實。面對國內外嚴峻挑戰,在推進民族復興、擺脫百年屈辱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展現出突破困境、與時俱進的非凡能力。
最廣為人知的歷史轉折點就是1978年在鄧小平指導下開啟的改革開放。這一戰略轉型不僅是經濟政策的轉變,更引發了深層次的制度革新,彰顯出一個大型政黨罕見的批判性自省力。
學習與改革的能力
這種制度化的學習能力,堪稱中國共產黨保持韌性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展現出“三種自覺”,即敢于正視自身缺點,勇于開展政策試點,勤于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設立經濟特區,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共產黨始終推動著務實性政策創新。
更重要的是,改革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中國共產黨還建立起一套涵蓋教育、反腐、社會參與機制(包括基層選舉、網上信訪平臺等)的制度框架,使政府機構對老百姓的訴求能夠及時反應并有效應對。簡言之,制度改革和社會適應性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特征。
中國共產黨的這種適應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中國共產黨沒有故步自封,而是主動引領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跨越,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產業升級,再到當前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
向治理型政黨轉變:開啟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最具深刻意義的轉變之一是從革命型、發展型政黨,轉變為治理型政黨。這不僅是語義層面的變化,更深刻體現出黨對自身角色的再定位:從注重意識形態動員,轉向聚焦社會穩定、經濟包容性增長、可持續發展和技術引領。
治理型政黨意味著一套更復雜的制度,整合規劃、監管、參與以及反饋形成閉環。治理涵蓋諸多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公共衛生、鄉村振興、數字監管、災害應對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比如, “社會治理”概念聚焦構建國家、社會與公民協同共治的制度體系,維護社會秩序保證服務供給。網格化社區管理模式的普及、大數據預警系統的應用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正是當前技術賦能、多元協同的治理現代化進程的生動體現。
新冠疫情的防控彰顯出中國共產黨迅速調配社會資源的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2021年中國宣布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更是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制度優勢,實現了中央統籌、地方實施和社會參與的有機統一。
如今的中國共產黨贏得廣大群眾支持,靠的不是意識形態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現代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務不斷改善、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黨中央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歷史記憶、時代使命與共同富裕愿景有機融合,構建了宏大的發展敘事。
這種基于治理成效的群眾支持,通過不斷推進的制度改革得到進一步鞏固。自2012年以來開展的新一輪反腐敗斗爭,不僅在黨內整風肅紀,更向全社會傳遞了從嚴治黨、自我凈化的堅定決心。同時,黨內監督體系、黨校教育和民主集中制等機制也與時俱進,既確保團結統一,又鼓勵思辨和政策創新。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應對復雜問題的實踐中形成了統分結合和先試點再實施的治理模式: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地方和基層抓具體、重落實。這種多層次協同的治理模式對于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科技變革、社會公平和全球局勢波動等新挑戰至關重要。
百年制度創新的啟示
走過104年歷程的中國共產黨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中美關系的發展態勢以及全球秩序的深刻變革既帶來挑戰也孕育機遇。對此,中國共產黨未選擇退守,而是著力強化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從半導體到綠色科技,從高端制造到基礎科研,這種安全與發展并重的戰略思維,進一步鞏固了黨作為民族復興領路人的歷史定位。
中國共產黨當前發展階段面臨的是“治理不確定性”。無論是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的雙重壓力,還是人工智能引發的產業變革,抑或是潛在的地緣政治脫鉤風險,都需要具備前瞻性的治理能力。中國共產黨正在做的不僅是危機應對,更是通過制度創新增強抵御未知風險的韌性。
走過104年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一套復雜且動態演變的治國理政體系。這種植根于民心的制度彈性——通過政績贏得支持、依靠遠見謀劃未來、勇于自我革新完善——正是中國共產黨歷經風雨愈發堅韌的奧秘所在。
隨著美國單邊主義時代的落幕,新的挑戰已然浮現。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發展的強大推動者。抗戰勝利八十年來,中國從一個飽經戰亂的落后國家邁向實現世界強國的歷史跨越,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國際舞臺上角色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也在思考新時代的命題:中國如何作為一個“賦能型大國”參與全球治理。
當世界范圍內普遍出現對政黨的信任危機時,中國共產黨卻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范例——一個群眾性政黨之所以能永葆生機,不在于固守教條,而在于始終不忘初心,并保持學習與變革的能力。
作者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翻 譯:張莎莎
責任編輯:李芳芳
審 定:于淑均
設計排版:盧一凡
歡迎訂閱!
復制鏈接至TB:
【淘寶】https://m.tb.cn/h.Uk9jgPF?tk=K2kRdfgvr8z CZ0001
「《北京周報》全年電子雜志訂閱 1—52期 PDF文件
贈筆記本禮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