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不少官方文件和主流媒體報道中,悄然將“江浙滬”變成了“滬蘇浙” 。喊了多年的“江浙滬”突然改名變成了“滬蘇浙”,這一變化瞬間引發網友熱議。
有網友說,上海是區域龍頭老大,就應排在蘇浙前面。還有網友稱,江字不是江蘇簡稱,江西也是江開頭,換成“蘇”是對的。有網友戲稱,“江浙滬”的稱謂我們都已叫習慣了,一個稱謂而已,還有必要折騰改稱?……。
總之,關于改稱,有贊成者,亦有不少反對者,爭議焦點在于:是否官方有意要統一更名,“滬蘇浙”會不會徹底取代“江浙滬”?
說起“江浙滬”這個說法,那可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廣泛的民間基礎的。江浙地區的說法是受到元代“江浙行省”的影響。明清時期,江蘇(特指蘇南)與浙江因同屬江南核心區,通稱“江浙”,那時還沒上海啥事,僅僅是江蘇下轄的一個松江府。
后來上海的加入,多年電商“江浙滬包郵”廣告語的助推,“江浙滬”的組合成了全國熟知的文化符號,并深入人心,成為江蘇、浙江、上海的代名詞。
如果從尊重歷史角度看,“江浙滬”統一更改“滬蘇浙”有“多此一舉”之嫌。畢竟“江浙滬”承載著自元代行省延續的歷史記憶,已成江南文化認同及人們情感共鳴的文化符號。
若從文字意境角度看,“江浙滬”中的“三水共生”,是江南水鄉意境最完美的體現。若換成“滬浙蘇”則打破這一美學默契。
再從音律工整角度看,“江浙滬”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仄音),遠超卷舌拗口的“滬浙蘇”。
如今在官方和媒體語境中鐵了心要統一“滬蘇浙”,背后藏著長三角一體化的微妙轉向,突出上海的區域龍頭地位。
有消息傳出,官方語境將“江浙滬”改稱“滬蘇浙”是遵從《行政區劃代碼》上海市(31) 、江蘇省(32) 、浙江省(33)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基于官方行政規范的邏輯,細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同級別地區排序必須遵守代碼規則,這是公文鐵律”的說法似有不妥之處。
有足夠信息表明,同級別地區排序應遵從行政層級、地理及文化習慣規定,而非簡單的代碼規則。
比如,東北三省的代碼分別是遼(21),吉(22),黑(23),代碼順序應是“遼吉黑”,可官方語境和媒體中實際使用中,“黑吉遼”更為常見,讀起來更流暢順口。這是地理、文化習慣優先于代碼規則的一個固化表述。
同理,“京津冀”的官方排序,完全固化在公眾的認知中,幾乎沒有人敢改稱“冀津京”““津京冀”。其標準約定俗成,非常明確且高度統一。
關于“江浙滬”和“滬蘇浙”之爭,表面是對“江浙”傳統認知的角力,核心則是歷史文化和行政契約的博弈。“江浙滬”會被“滬蘇浙”徹底取代?
筆者認為,只要“江浙滬包郵”還存在、江南文化仍被追溯,“江浙滬”就是不可替代的歷史符號,“滬蘇浙”難成絕對標準,“江浙滬”也不會完全消失。 未來的趨勢應該是分層共存而非是簡單的取代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