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1時30分,太陽行至黃經120度,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節氣的到來。
在民間,老話常說“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姑且不說雨不雨,一個“霜”字,就道出了時間之快!
今年大暑將至,“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到底是啥預兆呢?今年大暑是什么情況?一起來看看吧!
一、“大暑大雨,百日見霜”是啥意思?
字面意思很淺顯,指的是大暑這天下了大雨,等上一百天左右,也就是霜降節氣前后,就會見到霜了。
又或者說,這里“見霜”,并非指百日后必然遍地白霜,而是強調秋寒提前、冷空氣活動增強的趨勢,當年冬天可能來得早、冷得快。
你可能會問:為啥偏偏是“百日”?這個詞怎么看起來像是隨便編的。
原來,并非恰巧或隨便選定日子。
翻開日歷細算,你會發現: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而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一般在10月23日或24日。兩個節氣間隔差不多90天,加上節氣轉換的緩沖期,“百日”就成了約數。
為此,老祖宗用“百日”這樣的整數來計算,既好記又符合觀察經驗。
大暑時節,正是副熱帶高壓“稱王”的時候,如果降雨多,則說明冷空氣較為頻繁活躍,冷暖相交造成降雨。按照“大暑大雨,百日見霜”的總結,這也就是說,大暑期間頻繁下雨,則預示著當年冬季風可能偏強、冷空氣活動早。
為此,有人可能會問:大暑時節,到底是下雨好還是晴天好?
從農業的角度來說,大暑時節,正是北方玉米、南方水稻“拔節灌漿”的黃金期,這時候缺水,必然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河南農民有句順口溜:“大暑不澆,玉米要拋”,意思就是這時候不下雨,玉米產量得腰斬。
大暑時節如果持續高溫干旱,將會影響秋糧的產量,一如老話說:“大暑無雨,倉里無米”。
二、2025年大暑有雨嗎?
從中國天氣網的天氣預報來看,未來幾日,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四川盆地等將有較強降雨過程;受臺風影響,我國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
整體上看,大暑時節,全國不少地區有降雨過程。按照“大暑大雨,百日見霜”的說法,提示今年秋天霜降時間可能來的比較早。
不過,認真觀察會發現,這句諺語并不適合用于全國,且看南方地區受臺風等影響即可知道,其影響的變量因素比較多。
從實際上看,“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句諺語,主要適用于我國北方地區,尤其適用于北方內陸地區。北方大暑大雨常伴隨冷空氣南下,持續可影響秋季環流,導致霜降提前。
南方地區,雨水豐沛且臺風頻繁,大暑降雨易引發洪澇,談不上“百日見霜”之說!且南方霜降時節多數地區無霜或初霜較晚,與北方“見霜”的物候特征不符。
而從天氣預報來看,今年大暑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尤其北方內陸地區,大部分地區并無降雨過程。
三、有何啟示意義呢?
總的來說,“大暑大雨,百日見霜”是典型的北方氣候經驗,尤其適用于黃河流域農耕文化區。其科學性體現在冷空氣活動的季節延續性,而南方因濕熱氣候和物候差異,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農諺體系。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這句民諺,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提醒北方的農民朋友們,可以借此預判秋收時間,如提前防霜凍保護晚秋作物。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及AI繪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