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溫馨提示:我的文章較抽象,僅適合有國學基礎的中上資質者閱讀哦。
莊子在其《大宗師》中,提出一個觀點:【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嗜欲不用多講,可以理解為感官享受及各種欲望。
天機一詞,出自易經,起初是指天地之玄機,后來也用以表示人之靈性或智慧。
為何要把嗜欲和天機扯到一起呢?二者之間到底有何關聯?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夠領悟天機呢?
其實莊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文中提到了真人的概念,這類人有什么特點呢?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睡覺不做夢,醒著時也不發愁,吃東西不追求美味,呼吸時氣息沉穩。
真人之所以能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是因為他們領悟到自己與萬物本為一體的道理,說白了,他們是悟道之人,也就是領悟了天機的人。在這樣的人眼里,生與死不過是一種形式的轉換,二者之間并無什么區別,他們對活著不會留戀,對死去也不會感到恐懼。
【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連生死都已然看淡的人,已經通透、灑脫到了極致,哪還會有什么牽掛?又怎么會流連世間的感官和物質享受?
所以智者們都在反復勸誡人們:要想領悟宇宙及世間的奧秘,就必須要做到清靜身心、淡泊欲望。因為過度的感官追求,會讓人迷失心智,將人引向歧途!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一方面,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既要,又要,還要。人生要想真正有所得,必須有所放棄!
另一方面,從陽明先生的觀點來看,天理即良知,良知是儒家的說法,釋家稱其智慧。
三自觀點:
古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天地與人,同樣來自道。
天理即是天道、天機,在人體則以良知的形式存在;
良知與生俱來,脫胎于天道,與天理相呼應,同樣明瑩無滯,同樣大公無私;
如果天地揣著滿滿的私心、成天忙于私欲的滿足,世間又哪來的天道、天理?
同理,貪圖享受、沉迷欲望的行為,必然會遮蔽良知;
嗜欲深重之人,良知難以顯現,更無可能與天道共振,又怎么可能領悟天機?
更多內容見個人主頁,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