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軍艦與艦載機格局正發生歷史級變動。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5年6月發布的報告,全球現役航母數量已達49艘,其中亞洲艦隊數量增速最快。俄羅斯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成為今年最大的不確定性之一。如果俄海軍真要“續命”,中國殲35,或許是它唯一的救命稻草。
庫茲涅佐夫號的“生死時速”
俄國防部在2025年6月初公開承認,“庫茲涅佐夫”號維護與升級預算再度超支,修復進度遠低于預期。俄國家杜馬軍事委員會內部會議紀要顯示,航母原計劃2024年底重返黑海艦隊,現已推遲至2026年以后,且能否如期服役仍屬未知。
過去三年,這艘蘇聯遺產屢遭事故。2023年12月的船塢起火,直接導致艦載電纜系統全面更換。2024年又有兩次船體進水事件。專家普遍擔憂,庫茲涅佐夫號的實際作戰力已大幅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俄國防部副部長在6月接受塔斯社采訪時坦言:“航母升級如同給老年人做心臟移植,不確定能否成功。”
但對于莫斯科而言,航母不僅是戰力,更是大國聲望的象征。放棄,意味著俄羅斯海權地位退至冷戰前夜;繼續,資金與技術雙重壓力難以承受。
蘇-33和米格-29K的無力支撐
庫茲涅佐夫號的桎梏,并不止于艦體本身。更致命的,是艦載機隊伍的全面老化。蘇-33自1995年服役,實際作戰架構源自蘇-27,航電陳舊,隱身能力為零。2025年初,俄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內部報告顯示,現役蘇-33中,超過60%因零部件短缺處于“半癱瘓”狀態。
米格-29K本被寄予厚望,2022年后逐步停產,現有機隊數量不足,且維護成本高企。俄軍工系統屢次嘗試國產升級,卻被發動機與航電瓶頸困擾。2025年上半年,黑海艦隊僅能維持8架米格-29K的最低作戰編組。
與之相比,美海軍F-35C、英海軍F-35B等第五代艦載機已成主流。俄軍事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庫茲涅佐夫號即便修復成功,沒有新一代艦載機也難以恢復實戰能力。
巴鐵專家的“逆向啟發”
6月中旬,巴基斯坦著名軍事評論員曼蘇爾·庫雷希在社交媒體發言,直言“俄海軍應考慮采購中國殲35艦載機”。巴空軍近年來大批量采購中國殲-10CE,并在實戰對抗印軍陣風時取得佳績。2025年5月,巴基斯坦空軍采購殲-35A的談判已公開確認,成為全球首家獲得殲-35出口型的國家。
巴方專家給出的理由極為直接。首先,殲-35已完成多輪海試,能在滑躍甲板起降。遼寧艦與庫茲涅佐夫號為同型姊妹艦,技術兼容性極高。其次,殲-35為雙發中型隱身戰機,最大起飛重量28噸,載彈量超8噸,航電系統達到國際主流水平。最關鍵的是,沈飛已建成年產百架規模的先進生產線,具備向外出口的能力。
庫雷希認為,俄羅斯自研艦載五代機“蘇-75”長期停滯,原型機至今未實現艦載化。引進殲-35不僅能解決艦載機短板,也可帶動俄航空工業技術升級。巴方的觀點在俄國內引發熱議,多家主流軍事媒體開始正面討論“中俄艦載機合作”的可能。
殲-35與庫茲涅佐夫號的“適配密碼”
殲-35的最大優勢,在于其“海空兼容”設計。公開資料顯示,該型戰機自2023年起已在遼寧艦完成滑躍起飛與阻攔著艦測試。俄海軍技術顧問委員會專家列昂尼德·克拉夫琴科在6月向《消息報》披露,殲-35的甲板適應性與動力冗余,完全滿足庫茲涅佐夫號的技術標準。
俄方最為關心的,是殲-35的后勤保障與技術轉讓政策。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2025年4月于珠海航展首度明確,殲-35E出口型可根據用戶需求定制,包括雷達、通訊系統、武器掛載等模塊均可本地化適配。俄工廠現有技術可快速對庫茲涅佐夫號的助降與通訊系統進行升級。
價格層面,外媒披露殲-35E出口報價約為9000萬美元/架,遠低于F-35C的1.2億美元水平。即便引進20-24架,整體采購成本也在俄預算承受范圍內。
俄中聯手,還是獨行其是?
庫茲涅佐夫號的未來,不僅關乎俄海軍自身命運,更牽動中俄、俄美、俄歐多重戰略格局。2025年6月,俄國防部與工業部聯合提交的“航母未來路線圖”中,已將“外購新型艦載機”列為B方案。俄專家組坦言,若繼續等待蘇-75艦載型量產,最樂觀估計也要到2029年以后,而庫茲涅佐夫號恐怕難以熬過這段空窗期。
俄國內部分反對聲音,主要集中在“自主可控”與“軍事機密”層面。俄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馬卡爾·科姆洛夫在6月發文稱,引進殲-35雖有短期效果,但可能對俄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產生技術依賴。也有專家指出,中俄過去在蘇-27、蘇-35合作中積累了信任,技術轉讓和本土化生產完全有先例可循。
更值得關注的是,若俄海軍率先裝備殲-35,將有望帶動俄空天軍對殲-35A外貿型的采購興趣。俄空天軍2025年計劃采購30架蘇-57,但實際產能至今不足15架。蘇-57實際作戰性能與西方F-35A/F-22仍存10年以上差距。引進殲-35A,或能讓俄空軍快速補齊隱身機短板。
航母威懾與遠洋戰略的再定位
全球航母格局正步入“隱身艦載機”時代。2025年6月,英國皇家防務研究所(RUSI)發布報告指出,亞太航母艦隊數量首超大西洋,且未來五年將持續擴張。美、英、法、印、日等國均將F-35系列列為主力艦載機。俄若停留在蘇-33、米格-29K時代,勢必被時代淘汰。
庫茲涅佐夫號在地中海、北極圈、黑海等海域擁有重要戰略角色。2024年10月北極圈演習中,俄海軍曾因艦載機起降能力不足,錯失對北約艦隊的有效威懾。俄軍事科學院新近分析顯示,如果能配備隱身艦載機,庫茲涅佐夫號的遠洋威懾力將提升至少40%。
中國近年來在艦載機、航母技術上的跨越式發展,為俄海軍提供了極具現實性的合作模板。殲-35的出口,不僅是一次武器買賣,更可能成為中俄軍事合作新里程碑。俄專家組已提出設立聯合測試編隊,對殲-35在極地、熱帶等多種環境下的適應性開展全面評估。
參考資料:風口徹底改變?俄媒稱應迅速購買中國殲-35戰機,提升空軍戰斗力
2025-07-18 12:45·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