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它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地級市。其中,那曲市人民醫院也是全國海拔最高的三甲綜合醫院。在這所海拔4500余米的醫院里,NICU主任田聰亮每天背著便攜式制氧機查房、手術,成為了醫院一道特殊的風景。 那曲市人民醫院是遼寧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對口支援的醫院。作為第七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田聰亮也是那曲市人民醫院第一位新生兒科專家。 包括田聰亮在內,近十年來,7批次131人次援藏專家接力奮戰,幫助“世界海拔最高三甲綜合性醫院”實現293項技術突破,同時通過“送出去”培養225名本土醫療骨干,讓50多萬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背著便攜式制氧機的田聰亮和醫務人員們討論新生兒病情
吸氧2720個小時 百臺手術背后的“高原奇跡”
7月18日一早,帶著便攜式制氧機的醫生田聰亮來到那曲市人民醫院。作為該醫院NICU主任,他是第7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也是那曲市人民醫院第一位新生兒科專家。
在醫院里,經常看到田聰亮帶著自費買來的制氧機工作。他從去年3月份來到這里,經常是一邊吸氧,一邊查房、寫病歷、做手術。制氧機的數據顯示,機器運行時間長達2720個小時。而援藏一年多來,這位“吸氧醫生”帶著制氧機已做了約100臺手術。
之所以佩戴制氧機,田聰亮解釋稱,“那曲的環境缺氧,會讓大腦反應變慢。而搶救過程爭分奪秒,需要在電光石火間作出醫療決策。”
今年上半年,一位出生僅1000克的新生兒在那曲市人民醫院出生。“所有新生兒疾病,他都得了一遍。小孩上了62天的有創呼吸機,輸了14次血,至少輸了140毫升血,相當于把他身上的血換了快兩遍了。”田聰亮和其他科室醫生會診,對嬰兒采取了多重治療,今年6月份,這名嬰兒順利出院。
▲“吸氧醫生”田聰亮查看新生兒病情
除了實打實的手術,田聰亮更多開展的“傳幫帶”是在病床旁進行的,“需要結合每一個小孩的具體情況,來對當地醫生們講解。同時,還有不定期的講座開展。”
田聰亮到醫院后,發現新生兒呼吸機放在醫院庫房,而這里的新生兒患者使用的呼吸機是兒童或成人呼吸機,“其實這兩類呼吸機都不太適合新生兒,新生兒潮氣量(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和成人不同,對精密度要求也更高。”
“隨著新生兒呼吸機的更換使用,也讓這里的醫生們對于新生兒呼吸機的參數和用法更加熟悉。”田聰亮表示。
“組團式”援藏十年 也讓本土醫生“送出去”
近十年來,針對那曲市人民醫院,國家先后選派了7批次131人次醫療援藏專家、2批次19人次柔性援藏專家,培育了本土醫療技術人才225人,實現293項新技術新項目和多例疑難危重手術及“大病”157種、“中病”618種的突破,為那曲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對醫院來說,在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幫助下,創出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胸痛中心等,突破性打造了最高海拔的重癥醫學科、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等,實現了那曲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零突破”。
“目前,第8批醫療援藏專家剛到那曲,涉及內科、外科等,實現了醫院科室全覆蓋。”那曲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尼瑪歐珠介紹。
這兩天,來自遼寧大連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婦產科專家作為援藏力量,來到那曲。短暫休整后,婦產科專家就將作為重要力量投入醫療援藏事業。
“隨著援藏醫生一批批的到來,一是我們的早教班逐漸規范,二是對我們手術指導和診療技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針對危重癥病人,援藏醫生從診斷治療到術中檢測,再到診療方案,都有很好的帶教。現在面對危重癥病人,我們每一位醫生和護士都能得心應手地處理。”那曲市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劉麗麗介紹,不僅是援藏專家“走進來”,那曲本土的醫療人才也在“送出去”。
“我們本土的醫療人才也會到外面去培訓、學習,像是遼寧、上海、四川等。我們的婦產科副主任次旦央宗就前往了四川成都的醫院學習交流。”劉麗麗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顏雪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