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方宣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7月17日,2025年廣東省首期“脫穎訓練營”(暑期)在廣州實驗室舉行專題講座。現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鐘南山給參加訓練營的高中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暢談創新等話題。
鐘南山院士為學生分享。方宣婕/攝
“不是考試第一名的學生就是最好的,我更看重創新能力。”鐘南山說,他帶的學生中真正有天才的不太多,但最后真正做出成績的,無一例外都是很勤奮工作的。除了勤奮工作而外,愛提問題、執著追求也很重要。在他看來,學歷與天資不是最重要的,更應該被關注的是學生的潛能,只要敢于嘗試,認準正確方向,堅持下去,總有收獲。
在AI科技發展方面,鐘南山認為,AI的出現的確讓生活變得更好了,但AI無法替代醫生為病人治療。鐘南山以自身經歷舉例——“人生病,一半是心病。”即使未來AI可以給出正確的治療方案,但它不能替代醫生治療為患者提供的人文關懷。
參加專題講座的師生。方宣婕/攝
近日,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廣東省中小學科學教育指導中心設計實施的2025年廣東省首期“脫穎訓練營”(暑期)活動在華南師范大學拉開序幕,60位來自12所廣東省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校的高一學生成為訓練營的主角。
現場學生聆聽鐘南山院士講課。方宣婕/攝
此次“脫穎訓練營”為期12天,項目專家組立足廣東科學教育特色,深研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設計“三階五維”課程體系,初階課程以科學家精神(Science)為根基、人文素養(Humanity)為靈魂,進階課程以創新意識(Innovation)為內核,頂階課程以卓越(Excellence)成為培養目標,同時以自我養成(Nurturance)貫穿課程始終,設計“4+7+1”課程方案,并配備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廣州國家實驗室的科研團隊,旨在為具有創新潛質、學有余力的高中學生提供獨特成長環境,培養創新精神和科研實踐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