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一度試圖施壓中國,想借“不出席中歐峰會”做籌碼,迫使中國在電動車等領域讓步。但中國商務部一紙禁令出臺,將八項電動車電池制造核心技術納入出口限制范圍,讓歐洲的算計迅速失效。對于歐洲來說,這道禁令堪比晴天霹靂,歐盟原本以為通過推動中國車企來歐洲建廠,既能解決本地就業,又能順帶撈到核心技術,但現在這一算盤已經無法敲響。
電動車電池制造技術,是全球新能源產業鏈里絕對的“命門”。中國長期深耕,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掌握了關鍵工藝和量產能力,不僅成本低,還更迭快。國外資本眼饞已久,卻很難攻克壁壘,渴望中國企業“自投羅網”,通過直接設廠實現在地轉移。比如寧德時代美國布局,看似是市場拓展,其實是歐美有意將它納入本地產業體系,降低技術壁壘。
馮德萊恩本想靠大會缺席來逼中國妥協,誰知核心技術限制卻讓她陷入兩難。中國并未選擇被動應對,而是用實際行動劃清底線。歐洲要發展新能源車,不得不與中國周旋,否則只能被邊緣化。即便未來中國企業繼續布局海外,也已不是早期“技術換市場”的單純局面,如今主動權實際上已回到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