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從高考看中小學閱讀的情況。
2025年高考再次證明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又到暑假,孩子在假期里讀什么書、怎么讀,怎樣讓孩子愛上讀書,也是教師和家長關心的話題。為此我們邀請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高考閱卷工作30余年的漆永祥教授,以及浙江省特級教師張祖慶和全國優秀教師冷玉斌,一起從高考看中小學閱讀的情況。
張祖慶
漆永祥
冷玉斌
訪談者 | 本報記者 康麗
閱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中國教師報:高考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作文在高考中占比很重。有人認為,閱讀能力是高考取得高分的關鍵。漆教授,從您幾十年的閱卷經驗來看,高考試卷是否有這樣的趨勢?今年高考試卷的閱讀量如何?
漆永祥:高考不僅考驗閱讀能力,還涉及字詞基礎、思考、觀察、想象、故事編織和快速應變能力。比如,要在四五十分鐘內完成作文,沒有快速應變能力可不行。作文是孩子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從高考作文角度看,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學生將難以理解和消化材料,無法列舉事例并比較分析,也就難以得出結論。有的學生認為寫作文只需要堆砌華麗辭藻、使用排比句,其實并非如此。作文是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學生就難以拆解問題,寫出有文采、有深度的作文。所以,閱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我建議學生從高中階段開始培養快速閱讀能力,這在大學也很重要。中文系一年級一位教師布置的課程閱讀量可能不止10本書,10位教師布置下來就是100本,學生可能吃不消。若中學能夠培養學生一定的快速閱讀能力,對高考答卷和大學學習都有幫助。
中國教師報:張老師,今年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有一道詩歌題,許多人覺得很新奇,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張祖慶:今年高考有一道以詩歌為材料的自命題作文,題目對文體和字數都有明確要求。我認為這對大部分考生來說頗具難度和挑戰,但這是件好事,它讓套話作文變得難以實現,若考生沒有一定的文學鑒賞和思想表達能力很難完成這道題目;同時這樣的題目很好地呼應了新課標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
我們和“百班千人”做兒童閱讀推薦書目已有五六年了,每年都會推出閱讀書單。這個暑假也推出了《2025年小學生暑期分年級閱讀推薦書目》。我們選編書目的理念是“三適”“三有”?!叭m”指適量、適度、適宜,閱讀量要合適,既適合孩子閱讀,也適合教師、家長和孩子共讀; “三有”指有趣、有料、有挑戰,從而真正做到閱讀使我們光芒萬丈。
中國教師報:漆老師,您從事北大招生30多年,北大學生的語文成績如何?北大招生是否更傾向語文成績高的學生?
漆永祥:高校招生更希望招語文成績高的學生,因為語文成績提高難。有些學生高考時語文成績可能不升反降,而數學、英語突擊提分可能性大,所以到高三有些學生不重視語文。但語文成績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些學生對語文期望過高反而在高考中發揮不佳。
如今全國乃至全球都存在閱讀能力衰退的現象,閱讀碎片化等問題明顯,北大也不例外。我們曾在北京市的高中做過問卷調查,詢問學生在高中三年是否完整讀過五部以上的長篇小說,有的學生表示一部都沒讀完。想想看,高中三年一部長篇小說都沒讀完,這樣的閱讀量很難學好語文、寫好作文。
會讀書的孩子考試也不會差
中國教師報:接下來想問張老師和冷老師,在您二位教過的學生中,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能力是否也強?總的來說,閱讀能力對學習能力有什么幫助?
冷玉斌:語文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地積累。閱讀量少,想突然逆襲是不現實的。從小開始閱讀,哪怕進度慢、閱讀量少,但隨著時間的投入,收獲自然會增加。安徽的劉璟老師給自己取了個網名“慢半拍”,從這個網名能看出她教語文的心態。即便如此“慢半拍”,最終也有好的結果。
張祖慶: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無法立刻提高語文成績,但長期堅持一定有成效。我舉一個例子: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冠軍是杭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學校總教練倪江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給孩子開出的書單,閱讀面可能超過很多成人,用大量的整本書閱讀來應對各種考題就像孩子把海量的書“吞進去”,自然就有了底氣。
中國教師報:讀書宜早且宜多。閱讀對孩子學習能力、高考成績甚至整個人生都很重要。請問漆老師,考試就一張卷子,為何大家最后都會提到整本書閱讀?
漆永祥:之前談到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呈木桶效應??荚囯m然只有一張卷子,但試卷上的文字反映了考生的綜合語文能力,閱卷教師不了解考生背景,只能依據文字打分,文字會真實地展現考生的語文能力。
現在的數理化考試題目從原來的兩行字變成一段話,設定情境、突出背景,問題隱含其中,孩子就懵了,不理解物理題為什么要有這樣的情境。過去教育不強調整本書閱讀,是因為那時整本書閱讀很自然?,F在讀書越來越碎片化,大家連3分55秒以上的內容都不愿意聽。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才提倡整本書閱讀,把本該自然的事當成特殊事件,值得反思。
中國教師報:閱讀能力很重要,但大家也知道高中生沒有太多時間。在高中階段進行整本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效果顯著嗎?
漆永祥:以我的閱讀經驗來看,高中三年是最重要的閱讀階段。會讀書的孩子考試也不會差,閱讀量大的孩子在語文甚至其他科目考試中更有優勢。就像剛才提到的,有些數理化題目也需要一定閱讀能力才能理解。
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大家總希望今天讀了書明天就能看到效果。實際上,語文能力不僅體現在語文成績上,在為人處世、言語談吐等方面也有體現。古人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高中階段是讀書和打基礎的重要時期,千萬不能耽誤。
中國教師報:該如何通過教學和專業方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包括教什么、怎么教?
張祖慶:其一,整本書閱讀能力并非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主閱讀獲得的。其二,教師要熱愛閱讀,并將這份熱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受到熏陶進而對閱讀產生熱忱。只有熱愛且善于閱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同樣熱愛閱讀的學生。同時,閱讀無須過多糾結方法,許多所謂的方法可能并無實際用處。教師帶領學生海量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會領悟方法。
在我看來,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三個關注:即關注年齡差異、文本共性和文本個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閱讀文本有著不同的敏感期:低年級適合繪本、橋梁書;中年級偏好童話、成長小說;高年級傾向哲思類、歷史思辨類文本。
冷玉斌:教師自己要愛讀書。語文課標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里的“整本書閱讀”是一種實踐指引,明確告訴我們整本書閱讀要做的事包括選書、制訂計劃、閱讀和分享心得。
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將生活與書本結合,進行有趣的表達和輸出,他們就不會覺得讀書枯燥。讀《萬物有信書系:土撥鼠給閃電寫信》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打開想象力,設想各種寫信的組合,比如書桌給臺燈寫信,夢給枕頭寫信,等等,閱讀就會變得趣味盎然。
漆永祥:閱讀并非局限于學生階段,而是伴隨一生的事情。對于不喜歡閱讀的孩子,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若孩子完全沒有興趣,強行灌輸知識是徒勞的。
中小學生先要學好課本。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優秀作者的佳作,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如果能將課本文章熟讀成誦,應對考試不成問題。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也可以成立閱讀興趣小組互助學習。如果一所學校的孩子中學階段用3年時間讀完一部《論語》,堅持5年、10年,這所學校的特色可能就是“學生《論語》讀得好”。
學生學語文并非局限于課堂。10多年前,我就提倡大語文觀,可惜被一些培訓機構用爛了,便不再提及。實際上,在學校、馬路上、公交車上、飯桌上,任何時刻都能學習語文。一旦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成績提升很快。不分時段、年齡,只要愛上閱讀就會有顯著進步。
讀書要有趣、有料、有挑戰
中國教師報:新課標已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課程標準,中小學統編語文也設有“快樂讀書吧”欄目,為家長和教師指明了閱讀方向。孩子只讀推薦書目是否足夠?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書籍?
冷玉斌:讀什么書的確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一線教師如何有自己的判斷和堅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閱讀價值觀和閱讀實踐觀。從價值層面來說,要思考什么樣的閱讀是我們所追求的,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我常引用一句話:“拿到一本書,不要先想孩子會不會喜歡,而是要先想這本書是否值得孩子花時間和精力去讀?!?/p>
在這個時代,時間是最稀缺的。我們要有明確的判斷后,再做其他考慮。因此,我們要有自己的閱讀價值觀和閱讀實踐觀。
張祖慶:如今,遙控器、智能手機都在和孩子搶時間,書卻靜靜地躺在一旁,捧起書閱讀的孩子越來越少。
我們倡導讀書要有趣、有料、有挑戰。給孩子推薦書,趣味性要放在首位,先讓他們有興趣讀下去。但那種只有趣味、讀完沒有收獲的爆笑書不值得推薦。有料的書能為孩子成長提供養分,值得推薦。比如《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這本書內涵非常豐富,以簡單的故事講大的人生,會影響孩子至深。此外,要有挑戰,閱讀就像爬坡、爬山,適當讀一些有挑戰性的書,就像在運動場舉啞鈴,開始時感覺累、有點疼,三五天后逐漸增加重量,肌肉才能練出來。
中國教師報:如果孩子不愛讀書,時間被短視頻等占據,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漆永祥:這些年我在招生工作中接觸了許多家長。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希望家長尤其是中小學生家長能以身作則在家里至少設置一個書架。家長自己不讀書卻要求孩子自律,想讓孩子愛讀書基本是不可能的。
閱讀是家長、家庭和全社會的事,只有全社會重視閱讀,中小學的閱讀環境才會改善。
張祖慶:首先,家里要注重環境建設,至少陳列500—1000本好書,讓孩子隨手就能拿到。其次,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讓他們了解新出版的書和經典好書。再次,要有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比如每周六晚上或者平時臨睡前15分鐘,家長關掉手機,與孩子一起朗讀或默讀,讀完后簡單交流。家庭閱讀時間要有儀式感并長期堅持,堅持5年會有很大收獲。
書單不是萬能的,不能只給孩子書單就指望他們學會閱讀。家長除了給孩子書單,還要培養他們自己選書的能力。孩子最終讀的書應該是自己選的,這里我推薦百班千人導師李祖文提出的“三加二選書法”。具體做法是,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家長推薦兩本,讓孩子自己選三本。這樣既包含孩子自己選的書,也有家長推薦的書,孩子會更愿意閱讀。這種民主的選書機制很不錯。
冷玉斌:我提倡用好書吸引孩子。比如《如何越過這堵墻?》,思路新穎,打破常規思維,講的是遇到墻時如何突破,這種創意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還有《阿麗亞找爸爸》,富有傳統韻味,展現了中國人的心境和生活方式……讀書能為家庭幸福增添美好。只要家長不輕視讀書,用愛和榜樣進行教育,孩子自然會愛上讀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