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6屆考研學子進入擇校關鍵期,各高校2026年研究生招生政策也陸續浮出水面。雖然招生簡章的集中發布期尚未來臨,但已有部分院校提前釋放了重要的調整信號。
就在6月30日,華中師范大學發布了《關于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全日制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制變更的公告》,其中明確提到,自2026年起擬將全日制社會工作專業(035200)碩士研究生培養學制由2年變更為3年。
其實,這一變化并非孤例。近年來,包括南京師范大學、深圳大學和安徽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已陸續延長了部分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年限。從個別試點到漸成趨勢,“三年制碩士”,正在成為新常態。
學制分化,由來已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碩士研究生基本修業年限為二至三年。這一彈性區間為不同類型碩士培養提供了制度空間。隨著研究生教育分類培養改革的深化,學術型碩士(學碩)與專業型碩士(專碩)因培養目標、規格要求等本質差異,在學制安排上逐漸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
那么,專碩和學碩的學制是從何時“分道揚鑣”的呢?
回溯可知,我國碩士研究生學制經歷了明顯的變遷過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碩士研究生普遍實行3年學制;2000年后,“彈性學制”應運而生,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頂尖高校率先試點2年制培養模式,一度引領了碩士教育學制縮短的風潮。然而,僅僅幾年后,國內高校又紛紛將學碩改回了3年制。
2009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2年,實行學分制”。這不僅確立了專碩培養的基本規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會對專碩學制的普遍認知。此后,我國高校的學制基本穩定:專碩學制通常維持在2年至2.5年,學碩學制則為3年。
截圖自《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
學制改革背后,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研究生培養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校也形成了差異化的培養體系:一方面保持著學碩3年、專碩2至2.5年的傳統框架,另一方面也涌現出了碩博連讀、本博貫通等創新型培養模式。
“2年”即畢業,已成過去式
“專碩”還是“學碩”?這曾一度成為橫亙在每一位考研er面前的難題。
2020年,教育部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這進一步強化了專碩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政策引領下,專碩的招生規模在迅速擴大。早在2017年,我國專碩的招生規模就首次超越學碩,2019年專碩在校生占比更是突破60%大關。而根據最新的2025年碩士研究生統考招生計劃,在87.2萬總招生名額中,專碩招生規模已達60.2萬人,占比攀升至68.99%,接近總招生人數的七成,遠遠超過學碩。
專碩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為考生提供了更多錄取機會。同時,專碩培養模式自身就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效率至上”的就業導向下,“2年更有性價比”這一擇校理念在考研群體中日益盛行。相較于學碩的3年學制,專碩2年學制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優勢尤為突出——既能更快獲得學歷提升,又能更早進入職場積累經驗。這使得專碩逐漸成為眾多考研學子的最優解。
然而,專碩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時間優勢”正開始悄然消解。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進行了研究生學制調整,加入到“延長學制”的浪潮之中。以往“專碩兩年、學碩三年”的普遍認知被打破,許多專碩也要讀三年了。
不難發現,應用型文科專業是當前大多數高校的調整重點,工科專業也有所涉及。社會工作、應用統計、翻譯、金融、新聞與傳播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正擺脫一直以來的“速成”標簽,逐步向著3年學制邁進。
實際上,多所知名高校早已在碩士培養體系中實行了學制統一化。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等,均在招生簡章中明確標注“碩士研究生所有專業學制均為3年”的規定。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預計還將有更多高校加入這一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優化的行列之中。
截圖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章程》
截圖自《東南大學202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章程》
從“專碩2年、學碩3年”的涇渭分明,到如今越來越多高校將專碩學制延長至3年,逐漸實現學碩與專碩的學制統一,碩士學制三年起步或將成為主流——“2年即畢業”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式。
延長學制,很有必要
研究生學制延長,意味著專碩不再擁有“學歷速成”的性價比,引發大家對專碩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專碩不能只是“短平快”的就業跳板,而應當是與學碩并重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
對高校而言,更長的培養周期意味著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系統、扎實的培養過程,從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整體質量。對學生而言,這段“學術增值期”則能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韓玉剛指出,傳統兩年學制下,第一年入校還是“新生”,第二年就要面臨實習、畢業論文、找工作,人才培養的質量不一定能夠保證。因此,學制延長所帶來的更充分的專業積淀、更從容的實習實踐、更深入的職業探索,都將顯著提升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延長學制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社會效益。其一,部分盲目跟風考研的學生可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讓持續多年的“考研熱”逐漸回歸理性;其二,更合理的培養周期能夠有效減少延畢現象,同時也能錯峰釋放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這種調整讓高校培養的人才更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畢業生質量得到提升,用人單位也能招到更合適的人選,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加時,更要提質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學制的延長,治標不治本。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如果不能解決專碩與學碩的不同定位問題,就是延長專碩的學制,也難以提高專碩的地位和質量。”隨著專碩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張,高校要想真正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絕對不止單純延長學制這么簡單。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研究生的培養也應及時回應這種變化。
因此,研究生教育改革既要“加時”,更要“提質”。
2023年,《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強調,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兩種類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要分類規劃兩類學位發展。這體現了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型,為各高校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
作為改革先行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緊扣時代脈搏,構建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專碩研究生培養體系。截至去年4月,學校建成了多學科交叉的科教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出8個類企業級工程師技術中心,先后建成“先進飛行器高級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等3個全國示范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6個工信部校企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基地。同時,學校大力實施“卓越領軍”專項計劃,與航空、半導體等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著力提升關鍵領域高端人才培養能力。這一系列舉措,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專碩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為各高校提供了寶貴的“北航經驗”。
2024年5月,南開大學研究生院也出臺了《關于修訂2024級研究生培養方案的通知》,對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針對性優化調整。通知著重強調了兩類學位培養的差異化定位,并突出了修訂方案中新增課程、學分調整等要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同樣下足了功夫。去年年底,學院建立了完善的兩級考核機制,由院級考核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各學科方向分別組建考核專家組,具體負責學碩和專碩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對于專碩研究生,學院還創新性地實施了“雙導師”評審制度,特別聘請了6位來自金融機構、農業企業等行業專家,與校內導師共同組成評審團隊,嚴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總之,適當延長學制雖好,但也要兼顧“效率”與“質量”。學制延長不應異化為低效培養的遮羞布,更不應成為加重學生經濟負擔和就業壓力的絆腳石。只有多措并舉,配套推進課程改革、導師隊伍建設、實踐平臺完善等系統性工程,才能真正實現研究生培養從“量”到“質”的根本轉變,使學制改革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