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卡拉奇港的海水被一艘黝黑巨物的下沉悄然劃開。巴基斯坦海軍首艘“漢果爾”級潛艇緩緩沒入水中,艇身兩側的人群爆發出壓抑許久的歡呼。
這艘中國制造的S-20P型潛艇,標志著價值50億美元的軍購大單實現關鍵突破。儀式現場,巴基斯坦海軍參謀長納維德·阿什拉夫海軍上將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過這艘水下利器,仿佛凝視著改寫印度洋力量格局的鑰匙。
“漢果爾”這個名字承載著巴基斯坦海軍的光榮與夢想。時間回溯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當時巴基斯坦從法國引進的“漢果爾”號潛艇,在孟加拉灣成功擊沉印度海軍“庫克里”號護衛艦,創下戰后潛艇首次實戰戰果紀錄。
一戰封神的壯舉,讓這艘潛艇退役后被永久保存,成為巴海軍的精神圖騰。
新一代“漢果爾”級潛艇延續了這個充滿血性的名字,卻注入了更強大的基因。其核心戰斗力源于中國自主研發的斯特林AIP系統,這套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讓潛艇可在水下連續潛航超過14天,極限狀態下甚至能達到22天。
相比常規潛艇每隔幾天必須上浮充電的“呼吸節奏”,S-20P真正實現了“水下隱身自由”。
靜音性能堪稱藝術。低矮流暢的指揮塔圍殼與艇體間以弧形整流罩過渡,艇表覆蓋最新型消聲瓦,配合大側斜低速螺旋槳,航行噪音被壓制到接近海洋背景聲的水平。
一位軍事觀察員形象地比喻:“當它從你身邊滑過,就像鯊魚掠過珊瑚礁——你只能感受到海水流動,卻看不見致命威脅”。
卡拉奇造船廠內,工人們正在分段建造第二艘潛艇的耐壓殼體。根據中巴合作協議,8艘S-20P潛艇采用“4+4”模式:前四艘由中國大連造船廠建造,后四艘轉移到巴基斯坦本土組裝。
這種技術轉移使巴方首次掌握大型潛艇的舾裝整合能力,為未來自主發展奠定基礎。
潛艇武器艙里暗藏玄機。除常規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兼容“巴布爾”-3型潛射巡航導彈的能力。這種射程超過700公里的精確打擊武器,可攜帶常規或核彈頭。
想象一下:從阿拉伯海某處隱秘發射的導彈,能覆蓋新德里、孟買等印度核心城市,戰略威懾半徑瞬間改寫。
此刻印度海軍司令部正徹夜難眠。他們清楚記得2016年法國“鲉魚”級潛艇資料泄露事件,當時印度斥巨資引進的先進潛艇技術參數遭曝光,反潛部隊花費數年研究的戰術頓時失效。
而今天面對的S-20P,性能遠超“鲉魚”級,且8艘規模足以形成持續性威懾。
歷史總有驚人巧合。巴基斯坦最初尋求潛艇現代化時,目光并非首先投向東方。法國DCNS集團(現海軍集團)的展臺上,巴海軍代表曾多次駐足“鲉魚”級潛艇模型。
作為長期使用法制裝備的國家,巴方對法國技術充滿信賴。然而當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新德里一紙外交照會直抵巴黎:若向巴基斯坦出售潛艇,印度將取消價值38億美元的“鲉魚”級采購合同。
同樣的劇本在德國重演。面對印度以中斷其他軍購項目相要挾,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最終選擇退縮。
西方軍火商的集體轉向,無意間為東方裝備打開了大門。“我們是被迫走向中國的”,一位巴海軍軍官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苦笑,“但現在看來,這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類似情節在空中戰場同步上演。當美國拒絕為巴基斯坦F-16機隊提供升級支持后,巴空軍果斷轉向中國的殲-10CE戰斗機。
這款搭載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三代半戰機,如今已成巴空軍主力制空力量。戰略自主權,往往在被圍堵時才能真正覺醒。
印度洋北部海域,一場看不見的博弈早已展開。2016年,印度《防務雜志》披露新德里正與日本合作,沿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至印度半島西岸,鋪設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底聲吶陣列。這項耗資巨大的“水下長城”計劃,旨在監控中國潛艇在印度洋的活動。
諷刺的是,當印度投入巨資構筑反潛網絡時,中國潛艇早已自由出入印度洋。印度海軍多次上演“全艦隊大搜捕”——衛星照片顯示軍艦直升機傾巢而出,卻總以無功而返告終。
最令印度難堪的是,某次中國潛艇完成印度洋巡航后,竟大搖大擺停靠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仿佛給這場反潛演習畫上嘲弄的句號。
技術差距肉眼可見。印度現役17艘潛艇中,包括4艘德制209型、10艘俄制基洛級,以及自建的法制“鲉魚”級。后者雖性能先進,但印度本土化建造進度嚴重滯后,首艇“卡爾瓦里”號建造耗時整整十年。而巴基斯坦的S-20P項目從簽約到首艇下水僅用7年,后續艇建造周期還將縮短。
2025年6月,阿拉伯海的陽光灑在S-20P首艇黝黑的艇體上。這艘完成碼頭測試的潛艇正進行首次開放水域海試,工程師們緊盯控制臺屏幕上的聲紋圖譜——那條代表自身噪音的曲線完美融入海洋背景噪音中。
與此同時,卡拉奇造船廠內,第二艘潛艇的耐壓殼體已焊接完成。
當8艘S-20P在2028年前全部服役,巴基斯坦水下艦隊將擴充至11艘(含現役3艘法制潛艇)。雖然數量仍不及印度,但質量代差形成非對稱優勢。
更關鍵的是,這些潛艇與巴海軍已裝備的中國造054AP護衛艦構成體系作戰能力,通過數據鏈共享形成“海洋態勢感知網”。
印度海軍參謀部最近修訂的《印度洋控制戰略》中,反潛章節增加37頁內容。他們不得不承認:曾經依靠航母和驅逐艦就能掌控的海域,如今需要投放數倍資源應對水下威脅。
采購新型反潛機、增加深海聲吶陣列、加速國產核潛艇計劃...每項預算案都在訴說同個事實:印度洋的水下游戲規則,已經改變。
孟買海軍俱樂部的露臺上,幾位退役將領凝望著阿拉伯海的落日余暉。
其中一位突然指向海平面:“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嗎?那八艘潛艇不會出現在衛星照片里,不會暴露在雷達屏幕上。”他握緊的拳頭緩緩松開,“它們可能在任何地方,也可能無處不在。”
卡拉奇造船廠的龍門吊正將第三艘潛艇的分段吊入船塢,焊花如星雨灑落。
這些鋼鐵巨鯨游向深海時,帶走的不僅是兩個世代軍事合作的技術結晶,更是一個古老真理的現代印證:真正的威懾力從不需要喧囂,深海之下的靜默呼吸,足以讓整個海洋調整它的心跳節奏。
信息來源:印度正打造全球最強常規彈頭 2025-07-06 22:08·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