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紀平
7月18日,健走團群主向記者介紹,網友看到消防救護車燈閃爍,都以為在執行任務,就讓人聯想到肯定是我們不對。當天那些車輛屬于備勤狀態,我們所在的這條道路是屬于大凌河景區之內的非機動車道,當時也是為了一百多位隊員的安全著想,就一分鐘,想讓隊員先過去,怕車碰到人。(7月19日大象新聞)
現場視頻截圖
健走團與消防救護車的街頭對峙中,群主一句“就一分鐘”的輕描淡寫,觸碰了公眾對特殊車輛承載使命的集體敏感神經。
要知道,消防救護車的備勤狀態絕非“空閑待命”的同義詞。這類車輛肩負“秒級響應”使命,時刻處于“箭在弦上”的狀態,任何形式的阻滯都可能造成意外。健走團爭取的“一分鐘”,在普通場景中或許微不足道,卻可能讓遠方的火災救援錯過最佳撲救窗口,或是讓急危病人錯失黃金搶救時間。對這些潛在風險的考量,本質上是對責任意識與公共安全的權衡。
朝陽市體育局對極目新聞回應稱,涉事健走團為非官方組織活動,目前正處理此事,且當地有七八支徒步隊伍。這一回應直指民間健身團體的監管困局:非官方組織游離于正式管理體系之外,活動路線、安全規范全憑自發,一旦規模膨脹便容易突破公共利益邊界。七八支隊伍的存在更暗示此類隱患并非孤例,若僅停留在事后處理而不建立常態化備案與引導機制,顯然不夠。此次事件中,群主辯稱“隊員安全”為由的“一分鐘”,實則將群體私利置于更廣闊的公共安全之上。這種邏輯若得到縱容,可能催生更多“規則套利”行為——廣場舞團隊占用應急通道、晨練人群堵塞消防通道等現象,本質上都是對公共資源的不當侵占。
當健走團整齊的隊列與消防救護車在街頭形成對峙時,真正的考題不僅僅在“備勤與否”的定性里,不僅僅是討論交通規則的遵守,而是要思考,公民禮讓119、120等特種車倆的意識養成,對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