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杜群帥 上海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政權要想滅掉一個民族,不一定用子彈、坦克,甚至不需要集中營或毒氣室,有時只要通過制造一場大饑荒就足夠了?
上世紀三十年代,蘇聯對烏克蘭就干了這樣的事。他們用最冷酷、系統的手段,把幾百萬烏克蘭人活活餓死。
這場大饑荒,被烏克蘭人稱之為“以饑餓殺死”。但它的真正含義,不止于用饑餓殺死烏克蘭人的身體,更是殺死他們的意志、語言、歷史,乃至整個民族的存在感。
可是,問題來了,蘇聯為什么要對烏克蘭下這么毒的手?
烏克蘭短暫獨立過,而這就足以讓蘇聯恨上一輩子
要搞懂烏克蘭大饑荒這件事,我們還得把時間撥回到一戰結束那幾年。
1917年,沙皇倒臺,俄國革命爆發。烏克蘭人趁亂宣布獨立,成立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不僅真的獨立了,還一度統一了原屬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烏克蘭地區。
可以說,那是一次真正的民族獨立。烏克蘭不僅有自己的軍隊,還有外交和政府體系。
但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蘇聯紅軍南下,迅速侵略、吞并了烏克蘭。到1922年,烏克蘭被徹底并入蘇聯,成了“加盟共和國”。[1]
然而,所謂加盟,不過是一種諷刺。表面上是共和國,實質上沒有半點自治權,一切聽命于莫斯科。
可是,烏克蘭人沒那么容易被馴服。他們搞文學、辦學校、發展烏語電影,甚至在烏克蘭共產黨內部還有人公開喊出,“我們要離莫斯科遠點。”[2] [注 1]
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他們搞起了民族復興運動,有思想、有組織,還有群眾支持。
當時的蘇聯掌權者斯大林對這一切看在眼里,表面不動聲色,但心里卻早已把烏克蘭視為定時炸彈。他知道,要是放任不管,蘇聯遲早出現問題。
于是,他起了殺心。但不是用槍,而是用一種更安靜、更徹底的方式,那就是饑餓。
滅絕步驟:先干掉文化人,然后讓農民活活餓死
斯大林先要清除的,是烏克蘭人的思想。
誰最危險?
不是軍人,而是有腦子的人。
所以,他先下手的是烏克蘭的文化人。知識分子、作家、記者、教授、藝術家、出版人,甚至只要喊過一句“烏克蘭民族獨立”的讀書人,都被打成“反蘇分子”、“民族主義余孽”。[3]
該關的關,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幾乎一個不剩。
到1929年,烏克蘭那一代搞文化復興的社會精英,幾乎全部消失。
緊接著,他又把槍口轉向了烏克蘭的農民,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
聽起來像一場經濟改革,其實就是國家赤裸裸地掠奪。烏克蘭農民不僅要交出土地、牲口、農具,一切由國家接管,之后還要在“集體農莊”里免費干活。[4]
誰要是敢不配合,立刻就會被打成“富農”,然后抄家、抓人、流放到西伯利亞。
烏克蘭本就素有“歐洲糧倉”之稱,地肥人勤,糧食產量占蘇聯三分之一。所以,斯大林盯上的,也是這塊地的產出和利潤。
但是,他不在乎烏克蘭人吃不吃得飽,只在乎能不能出口換機器、搞工業。
于是,這導致大批烏克蘭農民開始站出來反抗。
1930年,烏克蘭爆發了超過4000次農民起義,共計100多萬人參與。但他們手里沒槍,每一場都被鎮壓,淹沒在血里。[5]
最終,斯大林贏了,可是他還不滿足。
他要的不只是屈服,而是摧毀烏克蘭人的脊梁。所以,他的下一步,比鎮壓更毒,那就是讓烏克蘭人一個個活活餓死。
不給糧就讓全村人一起餓死
1931年,蘇聯政府下死命令,烏克蘭人的糧食必須全部上交,不留一粒。哪怕是剛打下的谷子,哪怕是來年播種的種子,通通都要交。
1932年10月,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人員,從地坑中提取烏克蘭民眾藏匿的谷物。
誰要是敢藏糧食,即便只是一把谷穗,都會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蘇聯在1932年出臺的《小穗法》[注 2]明文規定:
偷國家糧食者,十年勞改或死刑,連帶沒收全部家產。
于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饑荒在烏克蘭開始發生了。
人們先是沒糧吃,然后開始吃草根、啃樹皮、抓老鼠、吃貓狗。餓得狠了,還有人吃死去的親人,甚至發生了殺人吃肉的慘劇。
這些不是夸張,是烏克蘭國家檔案館里白紙黑字寫下的審訊筆錄。
到1933年6月,烏克蘭的死亡人數達到高峰。每天有2.8萬人被餓死,平均每小時1168人,每分鐘20人。[6]
今天幫鄰居挖墳,明天就輪到自己進坑。
尸體堆在村口,無人收,無人埋,連狗都沒了。不是被吃了,就是也餓死了。
有烏克蘭人想逃,卻發現,出不去。蘇聯下令封村、封路、斷供、駐軍,還搞出一個“黑名單”政策。哪個村完不成配額,就拉黑。全村斷糧斷水斷交通,不讓進也不讓出。
結果,在405個地區中,有252個被拉入黑名單。村民只能在村里,等死。
顯然,這不是災荒,而是一場有系統、有執行鏈條的國家圍困和滅絕。從法律、行政、軍隊到糧食運輸,每個環節都有明確分工。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國家設計的系統性屠殺。
幾百萬人被活活餓死,蘇聯怎么看待這一切?
這場大饑荒過后,烏克蘭幾乎成了一片死地。
根據烏克蘭人口與社會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至少有390萬人死于這場大饑荒。甚至,有些學者估算,死亡人數遠遠超過700萬。[7]
一個民族,幾乎是被從地圖上完全餓掉。
1933年5月,烏克蘭哈爾科夫州,一名饑餓的女性和她的孩子,旁邊還躺著一位不知死活的女性。
1932年3月,烏克蘭哈爾科夫街頭,過路的人和一具被餓死的男性尸體
按說,這樣的災難本該震驚世界,但蘇聯不僅否認、封鎖消息,還專門請來國際代言人洗地。
1933年8月23日,《紐約時報》駐莫斯科記者杜蘭蒂公開寫道:
蘇聯沒有發生大饑荒,最多是某些地區糧食短缺。
英國作家蕭伯納在1931年訪問蘇聯歸來后,也明確表示:
我在那邊,沒見過一個餓肚子的人。
這不是沒看到,而是主動配合,甚至是把一場種族滅絕洗成發展困難。
更諷刺的是,幾十年里,連烏克蘭人自己也不敢說這事。誰提,誰就會被打成“反革命”、“納粹余孽”、“西方間諜”。
直到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災爆發,烏克蘭人才借著談恐懼,說出了一個被封鎖了半個世紀的秘密:我們不僅遭受過核污染,還在幾十年前被活活餓死了幾百萬人。
餓死,是想讓烏克蘭人忘記自己是誰,但他們失敗了
這場大饑荒的目標,從來不是單純殺人,而是要殺掉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
你是誰、你講什么語言、你信什么宗教、你認哪片土地,統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聽話,忘了你是誰,變成一個順從的蘇聯人。
而饑餓,就是做到這一切最安靜、最高效、最不留痕的武器。
但是,他們低估了什么叫做記憶。
今天的烏克蘭,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六,全國熄燈、點燭,為那些死于大饑荒的人默哀。
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記住。
他們知道,被餓死的不只是人,還有名字、語言、故事,乃至整整一代人的存在感。
一個國家可以掩埋尸體,可以篡改檔案,可以幾十年不許人說出真相。但只要這個民族還活著,就會有人在夜里咬牙記得:我們,不是自己死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天的烏克蘭,哪怕斷電挨炸,也不再回頭。因為一旦回頭,前方就是萬丈深淵。
注釋
[注 1]
出自烏克蘭著名共產主義者和作家赫維洛維著名的遠離莫斯科口號,他以此表明烏克蘭必須選擇轉向歐洲,反映出當時的烏克蘭人對蘇聯中央集權的抵觸情緒。
[注 2]
小穗法又叫偷五穗法,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蘇聯為懲罰糧食隱匿而出臺的一種嚴刑重法,針對但不限于烏克蘭。
參考文獻
《烏克蘭:一段歷史》(Ukraine: A History),第352頁,奧列斯特·蘇布特爾尼(Orest Subtelny),2009年11月10日,多倫多大學出版社。
《遠離莫斯科:米科拉·赫維洛維如何激怒斯大林并預言烏克蘭獨立?》(Геть в?д Москви: як Микола Хвильовий розлютив Стал?на й пророкував державн?сть Укра?ни?),奧萊西亞·科圖貝·赫魯茨卡(Олеся Котубей Геруцька),2022年12月13日,烏克蘭國家電視廣播公司。
《使烏克蘭成為蘇聯:列寧和斯大林統治下的文學和文化政治》(Making Ukraine Soviet: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Politics under Lenin and Stalin),第14頁,奧萊娜·帕爾科(Olena Palko),2020年11月26日,布盧姆斯伯里學術出版社。
《饑餓統治:評論阿普爾鮑姆的紅色饑荒》(Rule by Starvation: reviews Red Famine by Applebaum),安娜·里德(Anna Reid),2017年10月6日,華爾街日報。
[5]
《大饑荒與烏克蘭農民反抗當局的戰爭》(Голодомор и война крестьянства против власти в Украине в годах),根納季·馬克霍林(Геннадий Махорин),2012年11月27日,爭論(Аргумент)。
[6]
《七百萬人,在被遺忘的大屠殺中喪生》(Seven million, died in the forgotten holocaust),埃里克·馬戈利斯(Eric Margolis),2003年11月16日,多倫多太陽報。
[7]
《奧列赫·沃洛維娜:衡量大饑荒時期的死亡率》(Oleh Wolowyna: Measuring Mortality in the Holodomorin),安德烈·馬庫赫(Andrij Makuch),2018年3月16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杜群帥
創作艱難,希望得到您的贊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