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中國閱兵邀請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李在明最終還是做出了選擇:礙于韓美同盟,或不會親自出席中國9月3日大閱兵,換國會議長禹元植代為出席。當然后者是執政黨內部提議的,還沒有做最終決定。
在韓聯社的報道中,執政黨是這么說的:考慮到對韓美同盟的影響,總統此時出席勝利日紀念儀式似乎并不合適。總統辦公室目前正在考慮李在明不出席情況下的B方案。派來中國的使者團中,除了禹元植,還有在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內以“中國通”著稱的韓中議員聯盟會長金太年。但最終還是需要同中方協商后確定。
我們先來看看國會議長禹元植的身份。是國會議長也是立法機關首長,在國家禮賓排序第二。僅次于總統。在韓國政治中,他是立法機關的一號人物,擁有相當的象征意義。
讓他代表韓國出席閱兵,從外交禮節來看,依然是高規格回應。但從政治操作角度看,既給了中國面子,也避免直接頂撞美國,給韓國留了不小的外交轉圜空間。
我們注意到,還有個有意思的人也在這次代表團名單中,他就是“中國通”金太年。身份是韓中議員聯盟會長,長期主張對華合作。他的參與,透露出韓國執政黨想以“軟通道”穩住中韓關系的考量。
那么話說回來,李在明為何低頭?李在明本身對華態度較為務實,上臺以來也希望修復中韓關系。但他面對的國內局勢紛繁復雜、尤其是保守陣營與輿論壓力,容不得他太“親中”。如果他親自出席北京閱兵,保守派勢必抓住不放,甚至炒作為“背叛韓美同盟”。
而且,此時的華盛頓,也對盟友的外交動作看得更緊了。韓國部署“薩德”、加入“美日韓三邊機制”后,其對華政策越來越“有框架”。總統若此時現身北京,會被理解為“外交越界”。
換人出席,從韓國角度看,也能對中美都有所交代。一邊告訴美國“總統沒來”,一邊告訴中國“我們還是派了高層”。從中方角度看,北京當然更愿意看到總統親臨現場,但禹元植來,也算是沒有撕破臉。更重要的是,這說明中方的邀請起到了作用——哪怕韓國糾結半天,也不敢斷然拒絕。
其實,近年來,中韓關系雖然遇冷,但并未徹底脫鉤。李在明上臺后的某些務實操作,還是讓中方對其頗有好感。只是韓國的根本路線就是親美,一直以來依仗美國提供保護傘。中方也清楚,拉不動韓國,但可以不放手。繼續釋放善意,留著合作渠道,在經貿、安全、半島事務上做多邊博弈。
這次雖然李在明這次低頭了,但低頭不等于示。韓國這次換人,既不直接得罪中方,也維持了對美的戰略交代。這種多邊外交的“韓國式平衡術”,短期內還會繼續下去。但也留給中國一個重要啟示——哪怕在美韓同盟陰影下,中方依然有空間爭取“第三聲音”。
至于最終誰來、怎么看這場閱兵,我們可以再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韓的棋局還遠沒下完,中美之間的牌,也還在換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