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美國商務部又動手了。這次,他們瞄準的,不是芯片,不是無人機,而是看起來“最不起眼”的東西——石墨。
但這塊黑不溜秋的石頭,才是真正掐住了電動汽車的脖子。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出口的活性陽極材料(Active Anode Material)征收初步93.5%的反傾銷稅,再加上補貼稅、301關稅、早年懲罰性關稅,綜合稅率逼近160%。
這不是“征稅”,這是明晃晃的“掐死”。
對外說是反傾銷,理由是“價格過低、損害美國企業”。但看清楚現實的人都知道,美國根本造不出來高性能陽極石墨。它沒有規模、沒有技術、沒有量產能力。
打個比方,你連廚房都沒裝修好,卻指責隔壁送來的外賣太便宜、太好吃——這說得過去嗎?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共進口石墨18萬噸,其中68%來自中國。而在高純度電池用陽極材料領域,這個比例可能還要更高。
石墨是什么?電動車鋰電池中,陽極材料幾乎100%是石墨。你可以想象成,電池如果是一個飯盒,石墨就是底座。沒有底座,飯都裝不進去。
而全球石墨供應呢?2023年,中國產了123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77%。一句話:全世界電動車在用的石墨,有四分之三是中國造。
所以,美國說打“傾銷”,本質上是打“中國制造的不可替代性”。
這場稅收戰背后,其實早有布置。就在一個月前,美國財政部和能源部剛給一家叫Novonix的石墨企業批了7.5億美元貸款,支持它在田納西州建廠造合成石墨。
這家公司是誰?加拿大人開的,剛剛拿到美國身份認證,是白宮“關鍵礦產本地化計劃”的一環。
而此次征稅的宣布,也讓全球所有非中系企業狂歡。澳大利亞Syrah股價暴漲38%,韓國Posco Future M飆升20%,加拿大Nouveau Monde也飆26%。你甚至可以說,這次征稅是一次“股市精準投喂”。
但真正懂行的人,看完笑不出來.
全球天然石墨礦產量最高的10個國家
目前為止,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在價格、質量、穩定性這三項上同時對標中國石墨。
UBS分析師Tim Bush指出:西方企業還沒做好準備,它們最大的問題是“沒量產、沒價格優勢、沒客戶黏性”。
更關鍵的是,中國石墨用的是“球形化+提純”路線,成本壓得極低。Novonix或者Syrah要做成,最少還要三年,而他們的石墨每噸要貴上40%。
你敢買嗎?Tesla不敢,LG化學不敢,松下也不敢。
CRU分析師進一步指出,93.5%的加稅,會讓每度電池成本增加7美元,這將導致整車價格上漲200–700美元不等。韓國電池廠商直接表示,“這相當于抹掉了我們兩個季度的利潤”。
所以你看到的是,美國“打中國”,其實是在給自己下絆。
別忘了,就在2023年,中國已經對石墨出口加了“出口許可制度”。那時候美國就開始慌了,因為這等于是一次技術上的“軟禁”。
全球最怕的,不是中國加稅,是中國說一句“不賣”。
而現在你制裁加到160%,中國石墨企業反而松了一口氣:你不讓我們賣,那我們就不賣了。留給國內用,或者轉向歐洲、東南亞、非洲都行——反正誰都比你美國靠譜。
美國對電動車的野心是公開的:到2030年,新能源車要占新車銷量的67%。問題來了,你連陽極石墨都造不出來,怎么搞?
一邊要去油車,一邊又不讓中國的石墨進來,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這背后的邏輯,其實早就脫離市場規律,走到了“地緣政治主導的供應鏈重組”——誰掌控礦產資源,誰掌握新能源未來。
但這條路,美國真的走得動嗎?
現實是:哪怕現在動手,哪怕再砸錢,到2030年,全美能建起來的石墨產能,也只能填中國退出后20%的空位。剩下的,不是漲價,就是斷貨。
這一次,中國人沒說話。外交部只冷冷回應了一句:“希望美方尊重市場規律。”
但所有人都知道,石墨之后,下一個被打的可能是稀土、鈷、鈉、鋰。而美國對這些的依賴,比石墨還嚴重。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貿易摩擦,而是關鍵礦產資源爭奪戰的第一槍。
而這一槍,很可能是打在自己腳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