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汽車市場沖刺銷量的激烈競爭中,極氪汽車被卷入一場利用“0公里二手車”炮制虛假繁榮的風暴。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5月以來,作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極氪被指通過直營門店體系,將大量已投保過戶的庫存車輛當作新車,以“限時優惠”等話術兜售給不知情的消費者,引發大量投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操作手法與極氪于2024年12月在深圳市和廈門市出現的公司戶銷量異常現象相互交織,不僅涉嫌欺詐消費者,更將“0公里二手車”這一隱秘手段推至前臺,充當起虛增銷量的違規工具。 記者從多家投訴平臺和消費者處獲得的信息顯示,極氪的這套操作在全國多地上演:貴州、重慶、廣州等地的消費者在支付定金、準備提車時,發現自己購買的“新車”竟已購買過交強險,甚至已完成過戶登記,淪為不折不扣的“二手車”。當他們要求維權退賠時,往往會遭到推諉或拒賠。
首先,恭喜買車的,說不定能“退一賠三”了哦!
其次,我們似乎集體迷失在了“遙遙領先”的數據中,唯“數據論”下,不僅造成了“系統性的內卷”、全市場“一模一樣”的投資偏好,還形成了諸多“數據深坑”,在當下經濟恢復周期里,我們還是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研究下,在各項數據世界第一的背后,如何把日子過的更美好!
我忽然也理解了,為什么“極氪汽車”要從紐交所退市,不然事情發酵的話,美國的監管處罰可不含糊,江南春的分眾等都知道此等威力!
而正好在幾天前的7月15日晚間,吉利汽車(00175.HK)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極氪(ZK.US)簽訂合并協議,將收購尚未持有的全部極氪股份。假設極氪私有化全部以現金方式進行,吉利汽車需要支付23.99億美元,約合171.99億元人民幣;假設極氪私有化全部以置換吉利汽車股份的方式進行,吉利汽車將向符合資格的極氪股東發行及配發股份最多達10.98億股。
而根據吉利汽車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量達140.92萬輛,同比增長47%。由此,吉利汽車決定將原定2025年銷量目標上調約11%,由271萬輛增至300萬輛。
而今日曝光的吉利極氪汽車利用 “0 公里二手車” 虛增銷量的事件,本質上就是汽車行業在高壓競爭下滋生的一種系統性數據造假行為。極氪通過直營體系將已投保過戶的庫存車偽裝成新車銷售,這一行為具有雙重欺詐性:
如果我們從消費者層面看:將二手車冒充新車銷售,直接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55 條關于 “退一賠三” 的規定。車輛雖未實際使用,但已完成首次登記,消費者喪失首任車主權益(如三電終身質保),后續轉售時殘值率可能下降 30% 以上。
其次,在資本市場層面:如果通過虛構銷售數據美化財報,涉嫌違反中美兩地《證券法》關于信息披露真實性的要求。極氪 2024 年 12 月在深圳、廈門的公司戶銷量異常增長,可能就是通過關聯公司 “左手倒右手” 制造虛假繁榮,這種手法與 2016 年康迪汽車騙補案如出一轍!要知道當下所有的汽車消費,都是由國補、地補組成的,如果出口,還要關稅退補,這三補下來,數據上去了,國家的錢也套來了,唯有消費者成為了接盤俠,承擔了這個金融輪回的實質風險!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今年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6.6%,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環比上升3.9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仍位于榮枯線之上,汽車流通行業景氣度有所下降。
從數據上看,實際上在各種汽車銷售數據大放異彩的背后,全國汽車經銷商上半年僅27.5%完成銷量目標。也就是說在汽車廠商年初制定的高目標下,整車廠商銷量完成率與經銷商的經營狀況卻并不樂觀,今年上半年,小鵬汽車成為目標完成度最高的車企,目前共售出19.7萬輛,目標完成度49.3%;其身后的吉利、長安完成率分別為46.9%和45.1%。嵐圖、蔚來等車企的年度目標完成率則不足30%。
但如果廣大車商都通過類似極氪 “0 公里二手車” 的方式,快速去庫存,那銷量就起飛了,因為這既能降低資金占用成本,又能虛增銷量數據,還能盤活銀行金融數據,甚至利好汽車出口規模,真可謂 “一箭四雕”。
而且,國內車企普遍采用 “批發量” 而非 “終端實際交付量” 作為業績指標,經銷商過去,通常為完成 KPI ,常將車輛上牌后轉售二手車商。但極氪在這個模式上更進一步,直接通過直營體系將車輛過戶至公司戶,再以 “限時優惠” 名義二次銷售,形成閉環造假鏈條。
此外,在上述這個模式基礎上,還出現了“出口回流”車!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出口激增,部分車輛因海外市場飽和回流國內,例如 2025 年 5 月比亞迪宋 PLUS DM-i 出口東南亞受阻后,以新車價 85% 回流銷售,這種 “出口轉內銷” 模式為數據造假提供了溫床,出現了Plus模式,即“0公里出口二手車”!
實際上,我預計極氪事件并非孤例,而是行業潛規則的極端化表現,因為行業的潛規則,不太可能只集中在一家,隨著人才的流動,實際上從互聯網行業就能知道,各組長潛規則和陋習是隨著人力資源的招聘在全國蔓延的,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0 公里二手車實際已成灰色產業鏈: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數據,2024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達到1961.42萬輛,同比增長6.52%。這一數據中并未涵蓋“0公里二手車”的數量。但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業內專家估計,當下市場上流通的“0公里二手車”數量可能已經達到全部二手車交易量的5%至8%。
而目前國內“0公里二手車”主要有三大來源:第一類為廠家向“大客戶”銷售的資源車;第二類為4S店“沖量車”或“包牌包稅車”;第三類則是直營品牌的“退定車”!
據商務部今年“0公里車”問答的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共出口二手車27.5萬輛,出口額68.8億美元,外媒援引推測報道其中 60% 為 0 公里車,新能源占比超 70%!
不過,隨著汽車行業的細分程度擴大,財務和數據造假手段確實也變得越發多樣,從華泰汽車虛報銷量 3 倍,到蔚來被指通過關聯方夸大營收 10%,再到極氪的 “0 公里二手車”,車企為粉飾數據無所不用其極。
中汽協副會長付炳鋒曾痛批周銷量榜造假,指出極氪用庫存車充銷量的問題,顯示行業數據泡沫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這其中,其實也反映了我國汽車行業在資本刺激下,發展速度遠超監管反應速度的現實,當下我國年產汽車3000多萬輛,連續16年全球遙遙領先,但我國的車輛登記信息系統,至今未實現全流程可追溯,消費者也難以通過公開渠道查詢首次上牌記錄。
盡管中汽協倡議用月報替代周榜,但部分車企仍通過 “拆分訂單”、“虛構交付” 等方式維持虛假繁榮。
這種問題不改,汽車企業業績事小,但影響宏觀決策事大,在全行業去內卷的過程中,如何擠出水分,暴露問題是關鍵,而不是各自保住小山頭,通過資本市場聯動彌補數據造假的損失,如果這樣和賈躍亭、老華晨汽車又有何區別呢?
我覺得,我們應該盡早建立車輛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將首次上牌時間、過戶記錄等信息納入強制披露范圍。同時,借鑒歐盟 ELV 指令,對全損車、試驗車等特殊車輛實施 VIN 碼報廢數據庫管理,防止二次流通。
并且在行業推行實名認證的,以 “終端交付量” 替代 “批發量” 作為核心考核指標,擠壓數據造假空間,并推動中汽協等機構建立可監督的第三方數據核查機制,對銷量異常企業進行飛行檢查。
最后,就是完善消費者維權渠道,對 “退一賠三” 條款的執行細則進行司法解釋,降低維權成本。
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的我國出口車堆放地
霍爾果斯的出口車堆放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