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深入了解龍潭古鎮,為了追尋時光沉淀的印記,為了聆聽青石板路上回蕩的千年足音,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尋漢戲之聲,探民歌之魂”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9日走進龍潭古鎮——這座深藏于武陵山區的巴渝瑰寶。
龍潭古鎮,這座浸潤著兩千二百多年歷史的巴渝古鎮,不僅是酉陽大地上的文化地標,更是酉陽民歌生長與繁茂的沃土。隨著實踐團隊走進古鎮,看到了古鎮依山傍水的格局,為民歌注入了靈動的地域基因。青石板路蜿蜒如曲,龍潭河水潺潺似調,勞作的人們在河畔薅草、在碼頭搬運,自然的韻律與勞動的節奏碰撞,催生出薅草號子的鏗鏘、船工號子的雄渾。古鎮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土家族的質樸、苗族的熱烈、漢族的溫婉在此交融,讓民歌既有山野的粗獷,又有水鄉的柔婉,像吊樓的翹角般兼具力量與靈動。古鎮的煙火氣滋養著民歌的生命力。當地向導為實踐團隊介紹道:“明清時的禹王宮、萬壽宮,曾是各族群眾歡聚歌唱的場所,民俗歌曲在節慶祭祀中代代相傳;巷陌間的婚嫁喪娶,催生出哭嫁歌的纏綿、送葬曲的厚重;甚至抗戰時期,古鎮作為紅色熱土,又讓民歌化作吶喊,融入保家衛國的豪情。”可以說,龍潭古鎮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縷炊煙,都藏著酉陽民歌的密碼——它是古鎮人生活的旁白,是歷史的回聲,更是這片土地用旋律寫下的自傳。
禹王宮大門。賀文譽 供圖
抗戰建國陣亡將士紀念碑。賀文譽 供圖
"這次實地走訪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而是鮮活地跳動在百姓日常中的文化基因。"團隊負責人在分享會上動情地說。要讓這些承載著巴渝文明的歷史回聲傳得更遠,就像龍潭古鎮那歷經滄桑仍堅固如初的石板街巷,酉陽民歌這一文化瑰寶也在新時代青年的接力傳承中,譜寫著與時俱進的動人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