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快60了,一直是社區里出了名的熱心人,誰家做飯少了蔥姜蒜,她二話不說送過去。可前段時間,她忽然飯量變小,還總說肚子脹,有時吃點油膩的就惡心。
起初她以為是老胃病,扛一扛就好,沒想到幾個月后查出來竟然是膽囊癌。醫生搖頭說:“其實很多早期癥狀身體早就提醒過了,只是她一直沒在意。”
鄰居們聽了都嚇了一跳,誰能想到,一個平時身體挺硬朗的人,說出問題就出問題?后來細聊,大家才發現,李阿姨這些年有些吃飯習慣其實并不健康,尤其是圖方便、省事、不按時。
那問題來了——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些小毛病?是不是也把身體的信號當成“小事一樁”?是不是也該停下來,看看自己的飯桌上,到底有沒有健康的“隱形炸彈”?
膽囊癌為何被稱為“癌中之王”?
膽囊癌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聽都沒聽過,可它在醫學界有個嚇人的外號——“癌中之王”。這可不是隨便叫的,它背后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簡單說,膽囊癌特別“狡猾”,藏得深,殺傷力還強,治起來也費勁。
膽囊是個小器官,藏在肚子右上邊,緊挨著肝臟,平時就負責存膽汁、幫著消化油膩的飯菜。它不大,可一旦長了癌,麻煩就大了。膽囊癌不像感冒發燒那樣,馬上讓你覺得不對勁,它早期幾乎沒動靜。
很多人壓根沒啥感覺,頂多有點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飯,或者覺得惡心。這些小毛病,誰沒遇到過?大家都以為是胃不好,或者累著了,誰會想到是癌癥啊。等到肚子疼得厲害,或者皮膚眼睛發黃了,才去醫院一查,已經是晚期了。這就是它“王”的第一招——太會藏。
再來說說它有多“兇”。膽囊癌的死亡率特別高。美國癌癥協會的數據說,得了膽囊癌的人,五年后能活下來的不到兩成。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100個人里,能熬過五年的不到20個。
這數字聽著就讓人心里一緊。它這么厲害,是因為它長得快,還愛往旁邊跑,比如鉆到肝臟、膽管里去。醫生想把它收拾干凈,手術刀都下不去手,難度大得很。即使切掉了,它還容易卷土重來,復發的概率高得讓人頭疼。
診斷這家伙也不容易。膽囊位置深,普通的體檢,比如摸摸肚子、照個超聲波,早期很難發現它。等到CT或者更高級的檢查看到影兒了,癌細胞往往已經長大了。這就給治療添了不少堵。
手術是主要辦法,可很多時候,病人發現得晚,醫生也只能嘆氣,說沒法動刀了。加上它喜歡“欺負”周圍的鄰居器官,治起來真是費力不討好。
美國有個很厲害的地方,叫MD安德森癌癥中心,2019年他們發了一篇研究,專門看了1000多個膽囊癌病人。他們發現,七成以上的人以前都有膽囊結石。
結石這東西,時間長了會刺激膽囊發炎,慢慢就可能變成癌。這研究告訴我們,膽囊結石可不是小問題,得早點管。
還有英國的牛津大學,2020年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說了,他們找到一些基因,比如TP53和KRAS,在膽囊癌病人里變異特別多。以后也許能靠查基因,早點揪出風險,或者找到更好的藥。
說到預防,其實也不難。膽囊癌跟吃飯習慣、身體狀況脫不了干系。研究說,愛吃油膩膩、高脂肪的東西,膽囊負擔重,容易出事。還有,膽囊結石、慢性炎癥拖久了,也是個隱患。
咱們平時少點大魚大肉,多吃點清淡的,定期去醫院看看,有結石就早處理,別拖。這不就是給自己多加一重保險嘛。
危險因素眾多,這些壞習慣別再忽視!
1.飲食太重口,膽囊天天受罪
每天吃得太油、太咸、太辣,膽囊就跟加班一樣,日夜不停地分泌膽汁來消化。油水大的食物一多,膽汁里的膽固醇也容易增高,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結石,膽囊也會慢慢發炎。
很多人圖嘴上痛快,忽略了膽囊的負擔,長年累月下來,膽囊環境變差,細胞就可能出問題。長期攝入過多高脂高熱量的食物,還會讓身體的代謝紊亂,膽囊成了最早受害的部位之一。
2.久坐不動,肚子里的事也鬧大
不愛動、坐得多、運動少,會讓膽汁在膽囊里越積越多,排不出去就會變稠、變濃。時間長了,這些膽汁像淤泥一樣堵在膽囊里,容易引發炎癥或形成膽泥。
一旦膽囊炎變成慢性的,反復刺激膽囊壁,癌變的風險也會跟著升高。工作忙也不能總是坐著不動,飯后散散步,哪怕活動幾分鐘,都比啥都不做好。
3.作息亂,身體代謝節奏被打亂
長期熬夜、吃飯不定時、暴飲暴食,這些看似不大的事,其實是擾亂了膽囊正常的“節奏”。膽囊也是有生物鐘的,它需要按點排膽汁。
亂吃一氣,餓一頓飽一頓,膽囊沒辦法正常收縮,膽汁就滯留,環境就容易出問題。年輕時身體抗壓能力強,可能不覺得什么,但年紀一上來,問題一個個都會冒出來。
4.不重視體檢,隱患被拖大
很多人覺得只要沒疼沒不舒服,身體就是健康的。膽囊的早期病變絕大多數沒有明顯癥狀。一些膽囊息肉、慢性膽囊炎,早期在體檢時都能發現,但很多人就是不愛查。
等到不查出問題不罷休,往往發現時病情已經很難處理。體檢不是走形式,它是幫咱們及時發現身體變化的一道安全網,特別是四五十歲以后,更不能偷懶省事。
膽囊切除后,對身體有沒有影響?
1.膽囊雖然被切了,消化功能還能運轉
膽囊是存膽汁的地方,不是造膽汁的地方。膽汁是肝臟生產的,只不過平時存在膽囊里等著用。膽囊一旦被切掉,膽汁就會直接從肝臟慢慢流進腸道,雖然不如以前集中釋放那么有力,但消化的過程還是能進行,只是需要身體慢慢適應。
有些人剛做完手術可能會有點拉肚子或者消化不良,這種情況多數過段時間就緩解。只要注意飲食,少油清淡,身體一樣能適應新的節奏。
2.沒了膽囊,吃飯方式得換換思路
做了膽囊切除手術之后,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這些老習慣最好改一改。原來有膽囊儲存膽汁,可以一下子應付大魚大肉。現在膽汁是“邊生產邊用”,一下子吃太油太飽,膽汁供不上,腸胃就容易鬧情緒。
改成一日多餐、吃飯規律,盡量吃得簡單點,既幫自己適應身體的變化,也讓腸胃輕松不少。這樣不僅消化好,整個人也會覺得更輕松、有精神。
3.膽囊沒了,膽管更需要保護
膽汁沒有了存放的“倉庫”,就要一直經過膽管流進腸道。如果吃得太油或者長期腸胃刺激,膽汁容易倒流,甚至刺激到胃和食管,造成不舒服。
有些人還可能因為膽管壓力變大,引發新的炎癥。所以在膽囊切除之后,更要注意生活習慣的調整,不要再讓膽道系統受委屈。飲食清淡一點,定期復查,能有效預防新的問題。
4.心態別緊張,日常照樣能過得好
膽囊切除了,很多人心里總覺得缺了個東西,怕以后哪哪都不行。其實,膽囊不是必需器官,很多人切掉后日子照樣過得好好的。有一點小不適,是身體適應的過程,不用太焦慮。真正影響身體的,不是有沒有膽囊,而是有沒有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手術之后配合好飲食、作息、運動,調理得當,生活質量并不會變差,反而很多人因為沒了膽囊炎、結石等老毛病,日子更順心了。
身體這臺“精密機器”,少了一個零件,不等于整個系統就壞了。膽囊切除聽起來挺嚇人,但其實就像搬走了一個倉庫,只要運輸系統還在,貨物照樣能送達。生活可以不一樣,但并不代表會變差。真正決定我們狀態的,不是有沒有膽囊,而是我們有沒有學會照顧好自己。
你得承認,身體不是用來揮霍的,它跟你講道理——你認真對待它,它就配合你活得自在;你胡亂折騰,它就找機會提醒你別太放肆。所以別糾結“切膽囊好不好”,關鍵是,從這一刻起,是不是開始更懂得善待自己。把吃飯當成養身而不是挑戰,把身體當朋友而不是工具,日子自然越過越順,越活越有勁。
參考文獻:《膽囊切除術后消化功能變化及其管理對策》,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2022年 《膽囊切除對膽道系統影響的臨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202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