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國戲進修班學術研討會”近日舉行。當代豫劇代表人物李樹建分布于基層院團的弟子們,在戲曲最高學府經歷了一次名師傾囊、弟子篤行的雙向奔赴。
之前,河南曾經以“劇種”為戰略,與中國戲曲學院合辦過豫劇班、曲劇班、越調班。而此次則是以藝術家弟子為核心,開創了全國戲劇界名師帶徒與院校結合、共同升華的新路。中國戲曲學院與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實現校地協同、產教融合,讓基層演員有機會走進“國家隊”,同時讓“國家隊”資源直達基層,促進了“民間沃土”與“藝術殿堂”的相互成就。
據河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蔣愈紅介紹,多年來,在李樹建的帶領下,首次完成豫劇“忠孝節義”中華美德四部曲;首次舉辦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首次召開全國豫劇工作會;首次組織河南稀有劇種和民營院團晉京展演;豫劇首次以整臺劇目的形式登上美國百老匯和好萊塢杜比大劇院;首次在上海、北京、鄭州三地同時探索小劇場演出;首次在北大、清華建立傳承基地;首次在中國戲曲學院舉辦地方戲(豫劇)本科班……而此次,又是首次在中國戲曲學院舉辦流派弟子進修班。這一系列開創性的行為,也讓李樹建走在了劇種領軍人的前列。
談及此次進修班的意義,蔣愈紅認為,不僅實現了國家級戲曲教育資源與地方戲曲人才培養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彌補了地方劇種長期以來“重技輕文”的人才培養局限,為地方劇種破解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看來,此次中國戲曲學院與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辦班,是首次面向基層院團、民營劇團、新文藝群體和流派傳人成建制招生,意義重大。
其中一個月的線下集訓以及研討會和匯報演出,構建起了“理論+實踐”,“專業+思政”,“課堂+舞臺”的立體化培養模式,把“守正創新”融入血脈,把“服務基層”寫在大地。培訓匯聚了二十余位名師名家,通過一個月的系統授課與手把手傳藝,學員們實現了表演技能的全面提升,并深化了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解。
參與此次進修的學員,大多來自基層院團、民營院團和新文藝群體,他們是戲曲藝術的堅守者、傳承者,更是傳播者,長期扎根基層、活躍民間,是與老百姓最親近的一支文藝隊伍。經過系統學習后,站在舞臺的他們不僅表演技能、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幾乎每一個人對于劇種本身都可以侃侃而談。學員代表郝曉亮、戴景超、韓中亞、董勝利、李鵬飛等人一一發言,他們表示,過去,演員們常說要“闖市場”,要多見世面,而這個進修班正是提升自我、開闊眼界的好機會。只有見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本事強了,才會有真正的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應該建立在每個人對自己職業的執著和征服觀眾的能力之上,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據悉,進修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統性全方位教學方式,課程設計上,既有唱念做打的精研錘煉,更增設戲曲傳播學、新媒體運營等前沿內容,全方位提升學員適應新時代的綜合能力。為期一個月的線下教學中,二十多位名師名家授課,手把手傳藝,學員們累計完成了二百多課時的各類專業課程學習,觀摩研討十多場,人均撰寫學習日志兩萬余字,收獲頗豐。
出生在汝州,求學在洛陽,登臺在三門峽,立業在鄭州的李樹建,做了院團領導之后一直有一個夙愿,就是讓自己的弟子們到中國戲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進行系統性地學習。如今已是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的李樹建,動情回憶了自己40年前在中國戲曲學院勤工儉學的時光。“短短兩年的時間內,我在中國戲曲學院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沒有學院的培養,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