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這三個字,聽起來并不嚇人,甚至很多人覺得它和感冒發燒一樣平常。但當你走出CT室,醫生說:“結節有點偏大,建議復查”,那種心里一緊的感覺,誰都能懂。尤其是當你聽到‘需要警惕惡性可能’的時候,那種不確定感會讓人徹夜難眠。
孫燕院士的這番話——“肺結節超過8毫米,要特別重視”,在一次肺癌專題論壇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都停下來認真思考的問題:肺結節,真的只是小問題嗎?
是不是每個結節都意味著癌癥?我們應該怎么判斷哪種結節才是高危?
肺結節并不少見,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體檢時意外發現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問題在于,大多數人對“結節”這兩個字并沒有概念,更不了解它背后潛藏的風險。
在一次大型健康義診中,一位55歲的男性因為單位組織的體檢被查出肺部有一個9毫米的結節。他本來以為只是普通的炎癥,沒怎么當回事。
但醫生建議他進一步做增強CT,并納入定期隨訪。幾個月后,結節邊緣出現毛刺樣變化,最終確診為早期肺腺癌。幸運的是,因為發現較早,手術治療效果很好。
這個例子并不罕見。直徑超過8毫米的肺結節,在臨床上常常被歸類為“中高危”。這是因為,結節越大,其惡性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結節診治指南》中的數據,8毫米以上結節的惡性概率明顯高于5毫米以下結節,尤其是伴有毛刺、分葉、胸膜牽拉等影像特征時,風險更高。
但問題是,結節本身并不會“喊疼”,很多人都在無感知的狀態下,被它悄悄“盯上”。
這也是為什么孫燕院士反復強調早發現、早判斷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結節都需要處理,但關鍵在于,哪些該“盯緊”,哪些可以“放一放”——這需要科學判斷。
目前肺結節的判斷,主要依靠影像學特征。除了大小,形狀、邊緣、密度、是否鈣化、有沒有空泡或血管穿行,都是醫生判斷風險的重要依據。
比如,邊緣光滑、形狀規則、密度均勻的結節,大多是良性的。而那些呈毛刺狀、分葉、密度不均或伴有空泡的結節,就可能屬于高危。
但一定要記住:大小并不是唯一標準,8毫米只是一個警覺的起點,而不是判斷的終點。
這就像我們判斷一朵云是不是暴雨前兆,不能只看它的大小,還得看它的顏色、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一樣的,肺結節也要結合多個因素綜合判斷。
很多人會問:那是不是一旦發現超過8毫米的結節,就一定要手術?
當然不是。是否手術,要結合結節的穩定性、患者的年齡、吸煙史、家族史、基礎疾病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研究指出,40歲以上、有吸煙史、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緣呈毛刺樣、短期內增大等情況,才是更需要警惕的信號。
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肺結節也是我們身體給出的“預警信號”——提醒我們,是時候重視呼吸系統的健康了。
全球多項研究表明,早期肺癌的檢出率正在逐年上升,這背后其實是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這項技術能更清晰地發現微小結節,尤其對高危人群的篩查效果更好。
在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已經將低劑量CT納入中老年體檢常規項目,肺癌的早診率因此顯著提高。
但在我國,很多人對這項檢查還存在誤解,擔心輻射,其實低劑量CT的輻射劑量遠低于普通CT,對人體影響極小,權威數據顯示,其風險遠低于漏診的后果。
再說一個現實問題:為什么現在肺結節的發現率越來越高?
并不是病多了,而是設備更敏感了。過去很多小結節在傳統的X光或普通CT下是無法識別的,隨著成像技術的提升,更多“藏在深處”的病灶被發現了。
這是一件好事,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過度診斷”。很多良性結節被反復復查,甚至過早手術,給患者帶來心理和經濟雙重負擔。
所以,判斷結節風險的“精準性”變得更關鍵。
這時候,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正在逐步進入臨床,它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分析大量結節圖像,提高判斷的準確性,減少人為主觀誤差。一些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識別高危結節的準確率已接近專業影像科醫生,并可輔助醫生進行隨訪建議。
但技術再好,也離不開人的判斷。醫生的經驗、患者的具體情況、后續的隨訪機制,缺一不可。
從社會角度看,肺結節的診治其實也牽涉到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所有結節都“一刀切”地處理,不僅增加醫療負擔,也浪費了本可以更有效利用的資源。建立科學的肺結節分級管理機制,是未來醫療改革的一個方向。
反過來說,如果忽視那些真正高危的結節,又可能錯過最佳干預時機,代價會變得沉重。
所以,面對結節,不要過度焦慮,也不能掉以輕心。正確的做法是:科學判斷,定期復查,必要時積極治療。這才是面對結節最有智慧的態度。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肺結節也提醒我們,在身體還沒有“出事”之前,保養好肺部健康,是每個人都該做的功課。遠離煙草、合理膳食、規律作息、定期體檢,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我們沒法阻止疾病的發生,但能讓它在最早的時候被發現、被控制。
孫燕院士的提醒,不是恐嚇,而是敲響了一個“科學認知”的警鐘。
肺結節不是洪水猛獸,但也不是無關痛癢。它既可能是一場虛驚,也可能是一道警訊。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它。
就像有人說的,“結節不怕,就怕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部結節診治指南編寫組. 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1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21,44(11):913-922. [2]張楠,劉建平. 肺部小結節影像學評估與隨訪策略研究進展[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23,39(3):363-367. [3]李志宏,周東,王松靈. 人工智能輔助肺結節良惡性判斷的研究進展[J]. 中國肺癌雜志,2024,27(2):129-1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