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廈門文旅
閩山蒼蒼,閩水泱泱
在福建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
千年的煙火氣里升騰著不滅的味覺記憶
它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佳肴
更是凝結著先民智慧
承載著地域風情的文化瑰寶
圖源:揚帆龍海
今天
讓我們循著時光的脈絡
繼續走進舌尖上的非遺
感受那份深植于血脈的文化傳承
廈門澳頭蠔干粥傳統手工技藝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同安澳頭社,逐漸流傳于同安、南安、晉江、金門、臺灣等地。“蠔干粥”相傳始于明嘉靖皇帝生母蔣氏御膳秘方。2019年,廈門澳頭蠔干粥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數字非遺
澳頭蠔干粥采用農家黑豬的筒骨和農家老母雞湯料,搭配胡蘿卜、干貝粉、扇貝粉、百合粉、枸杞粉、核桃粉、海鰻干粉、蝦仁粉以及蠔干提煉的蠔油等幾十味秘制食材用陶制砂鍋熬制,再加入檳榔芋、新鮮花菜、蒜末等,味道鮮美。
圖源:@數字非遺
澳頭蠔干粥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清香四溢、口感滑潤、老少咸宜。現在世代相傳的粥品種類已有近百種,還配有四十多種小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圖源:@數字非遺
廈門的同安薄餅是一口“春天的味道”,不僅閩南人喜愛,就連文學大師都愛。林語堂是地道的閩南人,尤愛薄餅。其次女林太乙曾在她的書中感嘆道:“在廈門的烹飪中,沒有什么比薄餅好吃的了……”時至今日,臺北陽明山麓的林語堂故居,每到春天仍要舉辦一次“潤餅文化節”。
圖源:@廈門文旅
薄餅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而廈門人吃薄餅,始于明朝,已有400多年歷史。相傳,薄餅系明朝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復一的夫人李氏為助夫而創。蔡復一勤于政務,常廢寢忘食,李氏擔心丈夫健康,想出一辦法:把面粉做成一張薄薄的面皮,再包上各種菜燴,置于丈夫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道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被稱為“薄餅”。
圖源:@廈門文旅
關于薄餅,廈門人并不陌生,幾乎每個廈門人都愛吃薄餅。一卷餅皮、一鍋菜、一桌配料,變化出千家萬戶不同風味。2017年,薄餅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廈門文旅
鼓浪嶼餡餅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起源于1805年,是由二三十道獨特工序組合而成的。因其口感香甜酥細、濕潤冰涼、口味繁多而蜚聲國內外。
圖源:廈門文化館
它獨特的口感應歸功于其傳承百年的配方及純手工工藝制成。工序包括原料驗收、選材、清洗、 浸泡、蒸煮、分餡、制皮、包餡、成型、烘烤、翻餅等,用料精良、制作考究, 掰開清晰可見六到八個層次的餅皮,彰顯了傳統制餅工藝的巧奪天工。制作配方不斷改進,技藝精益求精。
圖源:@廈門文旅
從面料的準備,再到餡料的制作,面與餡完美平衡需要匠人們靈巧的雙手。制作鼓浪嶼餡餅的匠人們在制餡上下足了工夫,把綠豆研磨很細,蒸煮得很爛,精心調制糖膏的軟硬度,而外皮的制作工藝也相當考究,以油當水,精工揉合,焙烤后餅香清甜,酥而不破。這就是餡餅能夠入口易化、又食而不膩的秘訣。2022年,鼓浪嶼餡餅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廈門文旅
土筍凍是流行于廈漳泉等閩南地區的特色美食,明清時期就有文獻記載“生在海濱,形似蚯蚓”“形丑味甘,味甚鮮異”。2022年,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龍海)入選第七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小紅書@做夢都想胖的丸子
土筍學名可口革囊星蟲,生活在東南沿海的灘涂中,富含膠原蛋白。它狀如果凍,將一種外形獨特的沙蟲經過精心熬煮后,就凝結成了一塊塊土筍凍。用現代許多人的說法來解讀就是,“看著暗黑”與“吃著真香”。
在我國多種藥典中記載其藥用療效: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顏等功能,可治療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圖源:閩南日報
漳州人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逢年過節時阿嬤做的五香卷。口感酥脆、鮮香可口,再佐以甜辣醬,是無數漳州男女老少記憶中的古早味。五香卷是漳州龍海傳統特色小吃,尤其以石碼五香最具特色。
圖源:揚帆龍海
據《漳臺傳統民俗》記載:五香卷俗稱“五香”,以五花肉碎、蔥碎、茡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以五香(茴香、大料等五種調味香料)粉、白糖、魚露,加薯粉與水攪成糊狀,用豆腐皮卷成長四五寸的圓條在油中炸至金黃。
圖源:揚帆龍海
石碼五香制作技藝傳播至東南亞等地,是百年前石碼商埠繁榮的見證,也是龍海人勇闖世界的縮影,承載著龍海人的鄉愁。石碼五香的獨特制作技藝使五香味美可口,聲名遠播,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漳州龍海的特色產業。
圖源:揚帆龍海
漳州魚鹵面制作技藝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薌城區、龍文區等地。它的產生及發展見證了古“月港”海澄鎮百年前“市鎮繁華甲一方”的場景,是漳州傳統小吃文化和港口文化的有機結合。2022年,漳州魚鹵面制作技藝列入漳州市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揚帆龍海
漳州魚鹵面是在漳州鹵面的基礎上,加入九龍江魚產以及中藥材后形成的。特點是取材精良,精烹細煮,將魚鮮與肉鮮、中草藥香巧妙融于一碗面中,湯甜肉嫩,營養豐富,口感鮮美。
圖源:揚帆龍海
漳州魚鹵面鹵湯的熬制是關鍵,是區別于漳州鹵面口味的一重要環節;煎魚環節也很講究,魚片要切得薄而透明,煎時火候需掌握到位,魚片既不會化開又入口軟糯。
圖源:揚帆龍海
清末民初,泉州肉粽的制作技藝就已盛行,市區有“肉粽銀”,浮橋頭觀音亭邊有“肉粽牛”。肉粽在當時的泉州,可謂名噪一時。
圖源:泉州市政協
泉州肉粽制作技藝從選料到成品需經多道工序制成,道道精細嚴謹。首先是原料的選擇:挑選質地柔軟、光澤鮮亮的糯米,配料選用農家半瘦肥的三層豬肉、大蝦仁、香菇、鹵蛋、蓮子、栗子、雪筍混合而成,就連粽葉,也必須經過高湯烹煮。
圖源:@微泉州
泉州肉粽需先將豬肉切成方片,然后放在鍋中鹵以“糖烏”,加些五香至熟,才將豬肉撈起,將鹵汁炒以預先洗凈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鹵汁都被糯米吸收進去為止,再放在竹框里,用竹葉一個一個地包成四角形的粽子。在包扎過程中,逐一放入所備的配料,至告一段落時,再集中放在大鍋中去燉,方言叫做炕肉粽。炕肉粽的時間,一般是半日左右,肉粽才能出膠,經秘制鹵汁熬熟出鍋后的肉粽米香十足、軟糯可口、香飄四溢。
圖源:@微泉州
一箸一味,皆是時光的饋贈
一飲一啄,俱是文化的回響
福建的非遺美食
是歷史長河中沉淀的珍珠
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訴說著山海交融的故事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