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第一,口碑卻兩極分化。
這就是《掃毒風暴》目前面臨的尷尬局面。
一邊是收視數據節節攀升,一邊是觀眾鋪天蓋地的吐槽聲。
段奕宏、秦昊這樣的實力派演員加持,五百、藺水凈的金牌導演組合,陳育新的編劇功力,看起來萬無一失的配置,為什么會遭遇如此大的爭議?
最集中的批評聲音指向了一個看似技術性的問題——鏡頭晃動。
“看得我頭暈”、“像坐過山車一樣”、“明明在家看電視,愣是被晃出了暈車的感覺”......社交媒體上,關于鏡頭晃動的抱怨此起彼伏。
制作方給出的解釋是“為了增加動態感”,但觀眾顯然不買賬。
從技術角度看,手持跟拍確實能營造緊張感和現場感。《拯救大兵瑞恩》的海灘登陸戰,《諜影重重》的追逐戲,都是這種技法的經典運用。
但關鍵在于度的把握。
過度的鏡頭晃動不僅會造成觀看不適,更會分散觀眾對劇情的注意力。
當觀眾忙著適應晃動的畫面時,還有多少精力去關注人物情感和故事發展?
段奕宏的表演也成為爭議焦點。
有觀眾指出,他在劇中的表演“痕跡過重”,“莫名其妙的突然傻笑”“面部表情過于浮夸”“小動作不斷”。
這些評價聽起來似曾相識——張譯在《以法之名》中也遭遇過類似的質疑。
這里反映出一個深層問題:演員的表演風格固化。
從《士兵突擊》走出來的這批演員,包括王寶強、張國強、張譯、段奕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這種風格在初期確實為他們帶來了成功,但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加,觀眾開始產生審美疲勞。
秦昊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盡管他的表演一向自然流暢,但當觀眾一年內看到他出現在好幾部作品中時,新鮮感不可避免地會遞減。
除非像《漫長的季節》那樣進行極致的角色塑造,否則很難突破觀眾的既有印象。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內容與形式的錯位。
《掃毒風暴》在內容上確實夠硬夠狠:剁頭、插樹、剁手腳塞魚缸......尺度之大令人咂舌。
劇本的核心命題——命運的無常,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選擇,也具有足夠的深度。
盧少驊這個角色就是典型例子。
化工廠保衛科的正式工,有頭有臉的人物,卻因為家族企業的崩塌而一步步走向深淵。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轉變過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
但問題在于,如此深刻的內容卻被包裝成了“感官刺激”。
過度的鏡頭晃動,夸張的表演風格,都在削弱故事本身的力量。觀眾看到的不是人物的內心掙扎,而是外在的技巧展示。
這種現象背后,是觀眾期待的轉變。
今天的觀眾,特別是網絡原住民一代,對影視作品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感官刺激。
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情感的真實,人物的復雜性,故事的深度。
《漫長的季節》的成功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樣是犯罪題材,同樣有復雜的人物關系,但它沒有依賴過度的技巧包裝,而是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和深刻的人性剖析打動觀眾。
相比之下,《掃毒風暴》雖然在技術層面做了很多嘗試,但在情感層面的處理卻顯得粗糙。多線并行的敘事結構,眾多人物的同時登場,這些都增加了觀看的難度,卻沒有帶來相應的情感回報。
《掃毒風暴》的爭議,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影視行業面臨的問題: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一方面,技術手段的豐富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手持攝影、快速剪輯、復雜的敘事結構......這些技法如果運用得當,確實能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另一方面,技術永遠應該服務于內容,而不是相反。當技術成為主角時,內容就必然會被邊緣化。
從制作方的角度看,他們可能認為使用這些技法是在“創新”,是在給觀眾帶來“新鮮感”。但從觀眾的角度看,如果這些技法干擾了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那就是失敗的。
收視率與口碑的背離,正是這種錯位的集中體現。
觀眾因為對演員和題材的期待而選擇觀看,但實際的觀看體驗卻讓他們失望。這種落差不僅會影響作品的長期表現,也會損害創作者的聲譽。
面對這樣的局面,創作者需要的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回歸初心。
技術可以是錦上添花,但永遠不能喧賓奪主。真正打動觀眾的,始終是真實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性。
《掃毒風暴》有好的內容基礎,有優秀的演員陣容,有豐富的制作經驗。如果能在技術運用上更加克制,在情感表達上更加細膩,它完全有可能成為一部口碑與收視齊飛的佳作。
畢竟,觀眾要的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展示,而是一個能夠觸動心靈的好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